吕布。
天子问道,“二位爱卿,关于诸葛孔明之事,朕实在是一知半解,能否为朕解惑。”
刘备和吕布不禁苦笑,这就是所谓的,每一个谎言,都需要很多个谎言来圆。不过他们扯的这个谎,并不想从中得到任何利益,而是真相过于惊世骇俗,所以这个谎言并不会让他们感到愧疚。
于是,一个清雅俊逸,才学无双,道德高尚,宛若神仙中人的诸葛孔明,从刘备口中道出,深深的印入了天子的心中。
让天子不禁悠然神往。
刘备最后道,“诸葛孔明不仅是武王的救命恩人,与刘备也是亦师亦友,刘备曾经有幸得见,至今受益匪浅。”
天子大为吃惊,“原来齐王也见过诸葛孔明?”
吕布最后说,“孔明虽然与我有救命之恩,但我将儿子过继给他,又将家财送与诸葛兄弟,也算是对其报答了。国家公器,不可用于私恩,陛下切不可赐爵孔明。”说完,又朝刘备施礼,“齐王心意,我自然明白,还请齐王体谅我的难处。”
最终,刘备没有办法,只能放弃追封诸葛亮为侯的想法。
最终天子眼睛一亮,想出了主意,“昔日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虽未得朝廷赏赐,实有大功于百姓,百姓自发为其父子立庙,如今李家二郎已经成神,得百姓万世供奉。
孔明其人,虽未直接为朝廷效命,于社稷却有大功也。不如以朝廷名义,敕封其为神,为其立庙,享人间烟火。”
吕布和刘备相视一眼,各自苦笑。
孔明还活着呢,就要成神了。
于是此事就按照天子的提议办了。
但吕布还是低估了刘备尊崇诸葛亮的决心了,后来等吕布致仕回家种田后,刘备请天子亲自将十四岁就过世的诸葛亮抬入文庙,陪祭至圣先师孔子。
这个时候,吕布已经不在朝中,刘备与天子也没有征询他的意见,自己就把事办了,等吕布知道这件事,也没有办法再反对了。
而吕布本人,因为重视文化,保护典籍,对文化的传播和继承起了极大作用,在去世后,也陪祭于文庙。
于是诸葛亮因为有了刘备,吕布两位学生,成为了鬼谷子一般的传说中的神仙人物。
后世再过数百年,二郎神的庙宇遍布天下,后人对于二郎神,到底是李二郎,还是杨二郎,还是诸葛二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反对派普遍认为,诸葛亮陪祭文庙,不可能仅仅是一个区区二郎神,这些神话人物,往往来自不那么有名的历史人物,老子,孔子这种人,如果成神,肯定也是最高神之一,诸葛亮就算成神,那也应该是最高神,怎么会成为二郎神这种民间神。
在后世华夏的官方文化中,一直都有文武庙的祭祀。吕布因为千古无双的武力和统帅,在后世被尊崇为武庙副祀,与留侯张良一起,陪祭武成王姜尚。
随后华夏文化中,开疆扩土,锐意进取的思想开始退居二线,稳定天下,忠君爱国渐渐成为主流,后世君主认为,姜尚身为商臣,张良身为韩人,却最终不能为商,为韩尽忠,是以不能为武庙之主。而吕布挽救汉朝四百年基业,忠君爱国,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同时又兼有锐意进取,开疆扩土,成功之后,放弃权柄,回乡务农,实乃天下最完美圣人。
武庙当以吕布主祭,姜尚,张良为副祭。
从此以后,武庙吕布,副祭姜尚,张良,文庙孔子,副祭诸葛亮,吕布,遂成为天下定例。
吕布一个人,在文武庙中,占了一个主位,两个副位。
这些都是后话。
建兴元年六月,天下开始到处为诸葛亮建庙,关于吕布恩人诸葛亮和诸葛家三兄弟之事,总算告一段落了。
虽然吕布有些伤感,他的亲兄弟们都跟自己失去了血缘关系,自然也失去了亲近感,但好歹把他们都接到了身边,而且自己即将出身的孩子,也可以重新归入到诸葛家的门下,吕布也算是了了一个心愿了。
就像他自己说的,于天下,无愧于心,于诸葛家,却是问心有愧。只盼黄月英以后还能再有孩子,让诸葛家,诸葛亮也就是自己的这一支,能够开枝散叶。
七月,到了刘备女儿刘薇与袁尚的婚期了。
袁家除了袁绍本人以外,袁谭和袁熙都来了。
袁绍本来也想来洛阳参加儿子的婚礼,但是想想自己毕竟是一方诸侯,回到了京城,万一被天子扣留在洛阳,封个官,可就再也回不去了。
他就算再相信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