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可闻。众人皆被他的冲动与鲁莽震惊,裴炎与许敬宗对视一眼,眼中满是忧虑。他们深知,李显如此冲动行事,不仅会让朝堂局势更加混乱,也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朝堂之上,原本安静肃穆的气氛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大臣们瞪大双眼,满脸惊愕之色,嘴巴微张,仿佛时间都在此刻凝固。然而,短暂的震惊过后,他们的脸色渐渐发生变化,由最初的惊讶转变成深深的失望和无可奈何。
只见这些大臣们开始交头接耳起来,虽然声音不大,但那窃窃私语之声却在整个朝堂上蔓延开来。他们一边轻声议论着,一边不时地向龙椅方向投去不满的目光,而坐在龙椅上的正是刚刚登基不久的李显。
"陛下啊陛下,您刚刚登上皇位,怎能如此任性妄为呢?这朝堂的规矩、国家的社稷,难道在您眼中就如同儿戏一般吗?这样下去,我大唐江山恐怕真的会陷入危机之中啊!"一位白发苍苍、面容憔悴的老臣颤抖着双手,痛心疾首地说道。他那饱含忧虑的话语犹如重锤一般敲打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周围众臣的共鸣。大家纷纷点头称是,七嘴八舌地附和道:"是啊,陛下此举实在是太让人失望了!我们原本还对新帝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带领大唐走向繁荣昌盛,没想到……唉,如今看来,陛下还是太过年轻气盛,不懂得权衡利弊啊!"一时间,朝堂上充满了对李显的指责和抱怨声。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以裴炎为首的一群大臣终于达成共识。他们个个面色凝重,怀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缓缓走出朝堂,朝着天后宫的方向走去。
来到天后宫外,裴炎等人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向宫内请安。随后,裴炎抬起头,用诚恳而又略带哀求的语气高声喊道:"启禀天后娘娘,微臣等今日前来,实乃有要事相告。陛下自登基以来,言行多有不当之处,不仅违背了朝堂规矩,更是危及到了国家的根本。恳请天后娘娘慈悲为怀,出面训诫陛下,使其能够以大局为重,收敛自身言行,切不可再如此冲动行事,以免动摇我大唐的根基啊!"说罢,裴炎带头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其他大臣也紧随其后,一同叩头请命。武媚听闻大臣们的来意,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意味深长,她微微点头,应允了大臣们的请求,一场新的朝堂风云,似乎又在悄然酝酿……
朝堂之上,关于权力交接的争论已然持续了多日,气氛剑拔弩张,各方势力暗中较劲。武媚端坐在帘后,冷眼旁观着这一切。她敏锐地察觉到,当下支持自己临朝称制的大臣,仅占朝堂人数的三分之一,若此时强行上位,必定会引发激烈反抗,朝堂局势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权衡再三,她做出了一个看似让步,实则暗藏玄机的决定 —— 同意李显即位。
旨意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那些支持太子即位的大臣们,纷纷露出欣慰之色,以为大唐即将迎来新的稳定局面。然而,李显在欣喜之余,内心却隐隐有些不安。他虽登上皇位,却发现自己处处受限,朝中大权似乎依旧牢牢掌控在母亲武媚手中。武媚以皇帝初登大宝、根基未稳为由,频繁干涉朝政决策,李显感觉自己仿若被束缚在一张无形的大网之中,空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
李显紧紧握着拳头,指甲深深地嵌入掌心,心中充斥着无尽的不甘和愤怒。他深知,如果不能尽快培植起属于自己的强大势力,那么所谓的皇位也不过是一个徒有其名的空架子罢了。在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李显终于把目光锁定在了国丈韦玄贞身上。
韦玄贞作为李显的岳父,乃是不折不扣的外戚。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紧密联系。李显坚信,只要能够对韦玄贞委以重任,此人必定会对自己忠心耿耿,从而成为自己在朝堂上最坚实的后盾,助自己真正掌控住那至高无上的朝政大权。
主意已定,李显便不再犹豫。尽管周围众多臣子都对此持有异议,但他却一意孤行,坚决要提拔韦玄贞。而且,李显所拟定的官职竟是侍中!要知道,侍中一职在朝中可是位高权重,不仅掌管着朝廷上下的诸多重要事务,更是直接参与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当中。
这个惊人的消息就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一般,瞬间在整个朝堂引起了轩然大波。就在群臣议论纷纷之时,一向刚正不阿的宰相裴炎挺身而出。只见他面色凝重,双眉紧蹙成一团,仿佛两道深深的沟壑横亘在额头之上。他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笏板,向前迈了一步,然后义正词严、言辞恳切地向李显进谏道:
“陛下啊,请您三思而后行!韦玄贞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