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相结合,曹元则认为应加强对年轻医者的培养,开办医馆学堂,传授医术。谈到如何将医术更广泛地传播,让更多百姓受益时,他们一致认为可编写通俗易懂的医书,深入乡村义诊,普及医学知识。每一个观点的碰撞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林羽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曹老先生,依我之见,传承医道,首在育人。宫廷太医院虽汇聚众多医术精湛之人,但所学多为宫廷病症,与民间疾苦有所不同。我们可从太医院选拔一些年轻且有潜力的太医,派往各地民间医馆,跟随当地医者学习,了解民间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再将宫廷中的先进诊断技术与药物运用经验传授给民间医者,如此便能促进两者融合。*天~禧?小¢说/网` ,首¢发*”
曹元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同:“林大人此计甚好。与此同时,开办医馆学堂也刻不容缓。学堂之中,不仅要教授医书经典,更要注重实践。可在学堂附近设立医馆,让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及时接触病患,将所学用于实际。还能邀请各地名医前来讲学,分享自身经验,拓宽学生们的视野。”
说到编写医书,林羽接着道:“编写的医书需语言通俗易懂,避免过于晦涩的术语。书中可多穿插实际案例,让百姓一看便知病症表现与应对之法。不仅如此,我们还可绘制简单易懂的草药图谱,标注常见草药的形态、生长环境与功效,方便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识别与运用。”
曹元补充道:“深入乡村义诊也至关重要。我们可组织医者队伍,定期前往偏远乡村。义诊之时,不仅要为百姓治病,还要现场讲解一些基本的养生知识与疾病预防方法。比如,教导百姓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预防疾病。同时,在义诊过程中,收集民间独特的治疗方法与草药运用经验,丰富医道内容。”
两人越谈越兴奋,仿佛看到了未来医道传承的光明前景。不知不觉,天色渐暗,余晖洒在棚屋内,为这场深入的医术交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林羽与曹元都知道,他们对医道的探索和传承,才刚刚迈出新的一步,而他们的交流与合作,也将为这片土地上的医术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石匠顺利康复后,龙门石窟的施工现场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与生机。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交织回荡,工匠们干劲十足,一尊尊佛像的轮廓在他们手中逐渐清晰。林羽在处理完工程事务后,总会抽出时间与曹元相聚。这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光影,落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屋内。棚屋内,林羽与曹元相对而坐,桌上摆放着几卷医书和一盏清茶,茶香袅袅升腾,萦绕在两人周围。
“曹老先生,此次能成功治愈那石匠,多亏了您的高超医术和丰富经验。” 林羽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脸上带着敬佩的神情说道。热气氤氲中,他眼中的敬意愈发明显。
曹元摆了摆手,脸上浮现出温和的笑容:“林大人过誉了,若无你的全力配合,这手术也难以顺利完成。你身为太医院太医令出身,对医术的见解独到,着实令老夫钦佩。” 曹元微微眯起眼睛,回忆起手术时两人的默契,心中满是感慨。
两人相谈甚欢,话题渐渐转到医书上。曹元轻轻拿起桌上的两本医书,缓缓说道:“林大人,这两本是我多年来潜心钻研的心血结晶,一本是《五色脉诊》,另一本是《病源》。《五色脉诊》主要记载了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脉象的五色变化,来判断病症根源的方法。就拿面色来说,若病人面色潮红,且脉象洪数,多为体内有热,可能是外感温热之邪,或体内脏腑积热所致。若是面色发黄,脉象濡缓,大概率是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生。还有那面色发黑,脉象沉迟,往往提示肾阳亏虚,阳气不足,寒邪凝滞。” 曹元一边说着,一边翻开《五色脉诊》,指着书中一幅幅精心绘制的面色与脉象对应图,详细讲解,“而脉象的变化更是复杂,浮脉主表证,轻取即得;沉脉主里证,重按始应。再结合五色,综合判断,才能精准找出病症根源,这其中的门道,需细细揣摩。”
“至于《病源》,” 曹元接着说道,将《病源》一书置于面前,轻轻翻开,“其详细剖析了各类病症的起源和发展。从外感邪气讲起,风邪善行而数变,寒邪凝滞收引,暑邪炎热升散,湿邪黏滞重浊,燥邪干涩伤津,火(热)邪燔灼急迫。当人体正气不足,这些邪气便有机可乘。比如,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起初可能只是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若不及时治疗,邪气入里,可传至肺脏,引发咳嗽、气喘等病症。再说到内伤七情,喜伤心,过喜则心气涣散;怒伤肝,大怒则肝气上逆;思伤脾,过度思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