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灵活的触感。他轻轻拿起一卷书,那书卷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在他手中微微颤抖。他在船舱内寻得一处相对干燥且光线能勉强照到的角落,缓缓展开书卷。由于纸张年代久远,每展开一点,都伴随着轻微的脆裂声,仿佛是岁月在低声叹息。林羽的动作愈发轻柔,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书卷上的字迹。
书卷上的字迹因受潮和岁月侵蚀,有些已经模糊不清,笔画残缺不全。林羽凭借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从那些残缺的笔画中,努力辨认每个字的结构。他熟知隋代及之前的文字演变,对各种字体的写法了如指掌。遇到难以辨认的字,他会将火把凑近,从不同角度观察笔画的走势,同时在脑海中迅速搜索相关的文字资料。例如,当看到一个形似“禾”字但又有些变形的字时,他联想到隋代书写习惯中对某些偏旁部首的简化与变体,结合上下文提到的粮食运输内容,确定这个字就是“禾”,代表粮食。随着辨认的深入,他梳理出书中记载的关于粮食运输和储存的信息。书中提及了不同地区粮食的调配,详细记录了从各个粮仓运往西域的粮食种类、数量以及运输路线。其中对特殊时期储备策略的描述,让林羽陷入沉思。他分析着这些策略背后的考量,意识到当时的隋朝对西域地区的粮食供应极为重视,很可能是出于政治、军事或者贸易上的战略需求。2?萝!|?拉;小?说/2| ?1最:新?<)章>+节&*更=新?e快??而这与当下吐蕃对安西四镇的觊觎、粟特人在情报传递中涉及的西域势力,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心中暗自思忖,难道隋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着与如今局势相关的复杂博弈?接着,林羽又拿起一块破旧的布帛。布帛上的符号和图案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他将布帛平放在木箱上,借着火把的光亮,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巧的放大镜。这放大镜是他花费数月时间,与京城中手艺最为精湛的工匠反复琢磨打造而成,镜片打磨得极为精细,能够清晰放大微小的细节。他将放大镜凑近布帛,仔细观察上面的符号和图案。这些符号和图案的线条走势、组合方式,与粟特人传递军情时使用的密码有着相似之处。林羽眉头紧锁,脑海中迅速回忆起之前破解芝麻密码时的思路和方法。他发现布帛上有些符号的位置似乎经过刻意排列,并非随意为之。他尝试将这些符号按照一定规律重新组合,先从简单的几何对称规律开始,将布帛旋转、对折,观察符号在不同角度下的组合效果。当他将布帛逆时针旋转九十度后,发现几个符号组成了一个类似箭头的图案,箭头指向布帛边缘的一组符号。他继续深入分析,通过对符号笔画数量、形状特征的对比,结合粟特密码中常用的替代、移位规则,虽然暂时无法完全解读出其中含义,但更加坚信这艘沉船极有可能是解开诸多谜团的关键所在。他深知,这些物品所蕴含的信息,或许将成为对抗吐蕃阴谋、理清复杂局势的重要突破口。第二百七十六章谷舟沉碑疏勒河,这条悠悠流淌的长河,宛如一部无声的史书,静静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在这个干旱少雨的季节,水位急剧下降,河床大面积裸露,一幅惊人的景象展现在世人眼前——一艘被淤泥掩埋多年的隋代沉船,犹如一位沉睡许久的巨人,重见天日。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众人纷纷奔走相告,好奇与兴奋的情绪在人群中蔓延。身为中书令的林羽,在听闻这一奇闻后,敏锐地察觉到此事或许与他们正在调查的一系列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一刻也不敢耽搁,迅速修书一封,快马加鞭送往李铮府邸。不多时,李铮便匆匆赶来,二人在书房中相对而坐,神情凝重。林羽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分析道:“李兄,这隋代沉船出现得太过蹊跷,说不定与吐蕃的阴谋、粟特人的情报网,乃至我们之前查获的水银都有关联。”李铮点头赞同,目光坚定:“林兄所言极是,此事不可小觑,我们必须立刻赶赴现场。”二人商议妥当,林羽凭借中书令强大的组织能力,迅速着手调集人手。他穿梭于各个衙署之间,言辞简洁有力,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事务。短短几个时辰,一批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锐士兵便集结完毕。工匠们背着各类工具,眼神中透着对未知的好奇;士兵们身披铠甲,手持利刃,身姿挺拔,尽显威严。浩浩荡荡的队伍向着疏勒河沉船处进发。城外,黄沙漫天,狂风呼啸,飞沙走石不断拍打着众人的脸庞。马蹄扬起的尘土在身后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与漫天黄沙融为一体。林羽和李铮并辔而行,走在队伍前列。林羽紧了紧披风,转头对李铮说道:“李兄,此次行程艰难,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