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布扬古的旧部很可能藏匿在附近。破轴器的刃口在地图上划出弧线,正好将37具尸体的分布连成个完整的狼头,烽火台是狼嘴的位置。
第七天清晨,那名碰过尸体的小兵突然发狂,双眼翻白,嘴里念叨着谁也听不懂的满语,指甲变得乌黑,像要去撕咬活人。赵莽当机立断,用浸过墨汁的桑白皮布缠住他的手脚,再将破轴器的刃面贴在他的眉心——奇迹发生了,小兵眉心的血印竟顺着刃面流进破轴器,发出细微的灼烧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武器吸过母蛊的血,能克邪符。”小艾的银簪挑着小兵吐出的黑色黏液,里面裹着细小的血纤维,在阳光下显出符号的形状,“37具尸体对应着左云卫的37个旧马场,他们在用叛军的血祭阵,想召唤更厉害的东西。”
赵莽点齐三十名亲兵,带着破轴器和足够的桑白皮、墨块,趁着夜色突袭左云卫马场。废弃的马厩里,果然有群披黑衣的人在作法,地上的血阵与烽火台的尸体分布完全相同,中央的青铜盆里,盛满了泛着青光的液体,正是尸体纹路渗出的那种。
破轴器的刃风斩碎青铜盆的瞬间,赵莽听见了熟悉的尖啸——与当年母蛊收缩时的声音同源,却更尖利,更冰冷。血阵中的符号突然飞起,组成个巨大的狼头,扑向最近的亲兵。赵莽将破轴器横在身前,刃面的螺旋纹与符号碰撞,发出金铁交鸣般的声响,那些符号竟像冰雪遇火般消融。
战斗结束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赵莽看着被破轴器刺穿的黑衣人头目,他脖颈处的淡青色纹路,与烽火台的尸体如出一辙。小艾用墨汁和桑白皮制成的药膏,涂在受伤亲兵的血印上,红点渐渐消退,只留下浅浅的疤痕。
回大同镇的路上,赵莽让亲兵将37具叛军尸体焚烧,骨灰撒进黄河。烽火台的砖石被撬起,用盐水浸泡后重新砌好,门楣上的“镇边”二字被新的朱砂重描,盖住了原来的烟火气。
深秋的风依旧凛冽,但镇抚司的院子里,桑白皮和墨汁的气味驱散了诡异的腥甜。赵莽擦拭破轴器时,发现刃口吸附的黑色物质,在阳光下组成个残缺的满文符号,像在提醒他:青铜城的阴影尚未散尽,北地的邪术仍在暗处滋生。
亲兵们传唱的歌谣多了新的段落:“青纹邪,墨桑解,破轴斩狼头……”赵莽站在镇抚司的高台上,望着左云卫的方向,知道这场仗还没结束。那些淡青色的纹路,那些顽固的血印,不过是更大风暴的前兆,而他手中的破轴器,怀里的《纪效新书》,将是抵御这一切的底气——就像戚继光说的,邪术再诡,总有破解之法;敌人再凶,总有克敌之巧。
夜色渐深,大同镇的巡逻兵举着火把走过街道,火光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像在守护这片刚刚经历过诡异血案的土地。风中再没有符号飞舞的尖啸,只有歌谣的余韵,和破轴器偶尔发出的细微震颤,在提醒着每个守夜人:安宁之下,总有暗流涌动,唯有警惕与智慧,才能守住这深秋的城池。
毒蚀内腑
大同镇的深秋总带着股煤烟味,赵莽将密探腰牌别在衣襟内侧时,镇抚司的檐角正滴着浑浊的水。37具尸体已被转移到废弃的票号仓库,空气中弥漫的腥甜盖过了陈年的墨香,他刚跨过门槛,靴底就沾到些黏腻的液体——不是血,是种泛着油光的暗绿色汁液,在灯笼下像融化的翡翠。
“都是‘裕和昌’的护卫。”同行的老捕头用铁钩翻开一具尸体的眼皮,瞳孔缩成针尖大小,“商号掌柜王裕明今早报的案,说这批人是护送茶叶去归化城的,走了半个月,没想到全死在这儿。+w.a*n^b~e¨n?.^o*r+g.”铁钩碰到尸体的腹部时,发出奇怪的中空声,像揣着个破掉的皮囊。
赵莽戴着桑白皮制成的手套,指尖按在尸体的胸口。皮肤下的脏器触感软烂,不像刀枪伤的锐痛,倒像被什么东西从里往外啃噬。他用匕首划开一道小口,没有鲜血涌出,只有暗绿色汁液顺着刀刃流淌,滴在地上的瞬间,青砖竟冒起白烟,腐蚀出细密的小孔。
“不是寻常毒药。”他凑近闻了闻,汁液带着淡淡的杏仁味,混着某种矿物的腥气,“是‘化骨水’的变种,加了狼山的硝石,腐蚀速度慢了三倍,却能穿透铁甲,专蚀内腑。”这话让老捕头打了个寒颤——当年广宁卫之战,叶赫部就用过类似的毒液,只是没这么阴毒。
仓库角落的麻袋里,散落着些茶叶和银锭,显然不是被劫财。赵莽捡起块茶砖,发现里面藏着张揉皱的纸条,上面用晋商的暗语写着:“货已换,三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