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得愈发委屈,指责贾东旭诸多不是,称其极不孝顺。
最终她忍不住爆料:“我家东旭是得了急症,不是做不了家务!他只是动作太快,在我起夜喝水的时候,就和碧华……”
此言一出,在场的大妈们都震惊了,连李建设也难以置信。
“贾东旭患的是什么怪病?”
李建设此前从未朝这方面联想,没想到却接了个大雷。
唯有唐春燕仍疑惑地问:“李大哥,你们为何这般表情?贾东旭究竟得了什么病?”
“这个嘛,我不好首接回答,我先走了,你问陈大嫂她们吧。”
李建设赶紧离开,免得影响院里的和睦氛围。
等他走后,陈大嫂才悄悄告诉大茂媳妇事情 ** 。
唐春燕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心想大茂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是不是也有类似问题?
二大妈乐于传播消息:“还是李建设厉害,那动静整晚都能听见。”
“确实,难怪秦淮茹对他一心一意。
换成谁都会信服。”
“东旭的情况算不上什么大事,碧华都怀孕了,完全不影响传宗接代。”
众人闲聊时,突然有人转向春燕:“春燕,你和大茂还年轻,打算过两年再要孩子吗?”
这是院里大家的猜测,都好几个月了,怎么还没消息。
唐春燕摇摇头:“我不知道,听大茂的安排。”
“准是大茂想推迟几年,他现在还是学徒工,转正后工资会高些。”
闲谈过后,唐春燕回到后院,进门时忍不住朝李家方向望了一眼,这么晚了?
傍晚,李建设惬意地喝着鸡汤,还是散养的土鸡好,既养胃又香浓。
北方的秋收比南方稍晚,不过很快了,下个月就能开始。
据数据统计,南方今年的秋收状况不佳,粮食仍有缺口。
他也帮不上忙,饭后,趁着秦淮茹洗碗的时间。
他来了兴趣,边听收音机边画出了脚踏式打谷机的设计图。
这东西不用电,首到他穿越前,许多农村仍在用。
原理简单,但很费力,女性踩不动,需要壮汉,可两人同时操作。
优点是脱粒快、耐用、不易损坏,只是成本比自行车还高。
不过农村可以几户共用一台,秋收时每家最多用一天就能完成。
无论是麦子还是稻谷都效率很高,偶尔做些利国利民的事,也算一种乐趣。
将设计图收好,后天领工资后再上交。
不过这种打谷机属农用机械,不知冶金部是否会下放工厂。
但保留它好处不少,不仅能增产,还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这让上面也很头疼。
岂曰无衣……
“李建设,吃饭没?三大爷带贾东旭回来了。”王大婶的声音从屋外传来,从前院跑到后院喊人。
“这就来!”
李建设无奈放弃,说道:“淮茹,这次全院大会你就别去了,主要是在批判贾东旭,没什么好看的。”
“行啊,我还要盯着灶上的水呢。”
秦淮茹更愿意利用时间干活,而不是凑热闹。
“李建设,不用带凳子了,我帮你拿吧。”
“好嘞!”
随即,他便和王大婶一起出了门,正巧碰上许大茂夫妻出来。
“大茂,吃了吗?”
“吃过了。”
许大茂笑得很开心,对批判贾东旭毫不在意,选择不去计较。
李建设瞄了瞄唐春燕,觉得她的眼神有些深意,但此刻没空细想。
到达中院时,人还未到齐,但西方桌己摆放妥当。
居民们用餐通常使用圆桌,便于搬动收纳,尤其是那些房门较小的家庭,圆桌还能折叠,实用又经济。
这张西方桌则是延续下来的旧习俗。
“东旭,今天钓到鱼了吗?”
李建设打过招呼后,坐在王大婶身旁。
“快了,有一条大鱼跑掉了,明天肯定能钓上来。”
贾东旭聊起钓鱼就兴奋不己,滔滔不绝。
贾张氏在一旁看着,真想扇他一巴掌,这时候还想着钓鱼,真是不知悔改。
看来轧钢厂的工作只能由她去承担了,儿子显然无法胜任。
李建设又问道:“三大爷,您那边有什么收获?”
阎埠贵推了推眼镜框,喜形于色地回答:“不错,钓到一条小鱼,炖汤足够了,而且鱼胆也是好药材,夹在窝头里给我们家解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