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猴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猴 > 大秦王朝终结者 > 第20章完结

第20章完结

不妨再举一个例子。′e/z`k.s\w′.+o′r_g\

郑国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水利人才,秦国的郑国渠就是他修建的。但郑国刚到秦国的时候,他的身份是一个间谍,目的在于修建一个可以水淹秦国的工程。

嬴政刚开始并没有发现其中的秘密,后来发现郑国的真实目的之后,也没有将郑国处死,而是让他继续修建,以便利于关中农田的灌溉,发挥了郑国的专业技术,使得秦国经济实力大增,反而获益匪浅。

最能表现嬴政求贤若渴的还是他试图收用高渐离的故事。他不是不知道高渐离是荆轲的知己好友,但是高渐离的音乐才华实在太让他倾倒了。于是,他将高渐离收容到了身边,并且一再容忍他的刺杀,直到实在无法挽回为止。

正因为有这种“容人之量”的胸怀,秦始皇能够将各种各样的人才宠络在自己身边,为自己服务,为自己尽忠,并最终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后世的暴君自不必说,就是那些所谓的“圣主明君”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个?

总结秦始皇的用人之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用人唯贤,唯才是举。¢天~禧/暁¨税′惘^ +毋¢错,内.容,

(2)用服从之人。

(3)扶植一批人为己使用。

(4)分设左右丞相,削弱丞相权力,便于自己驾驭。

(5)知人善任。

(6)能够礼贤下士。

(7)赏罚分明。

(8)必要时,杀人树威。

(9)用人不拘一格,不分尊卑。

其实,秦始皇一开始,对李斯、尉缭、韩非、姚贾们并不信任,因为他们都是“外国人”,更不属于自己人,是圈外人。也许秦始皇本人愿意搞五湖四海,但那些秦国大臣——也就是圈内人,却总是顾虑重重,口口声声以国家社稷利益为重,反对重用李斯等人。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秦始皇一度排斥外国人。

实际上,本地大臣们是出于私心,怕那些能人来了,抢自己的饭碗,使自己失宠。¨5′0′2_t¨x^t\.,c\o·m/对于吃“政治饭”的人来说,失宠,等于结束了政治生命,因而他们百般阻挠。

后来,李斯在《谏逐客书》里,用事实说明了客居秦国的人士在该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批评秦始皇对人才“不问可否,不问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看过《谏逐客书》后,秦始皇恍然大悟,心里说差点上了圈里人的当,误了“来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大事。后来投其麾下的韩非,著有旷世之作《孤愤》,秦始皇读后大为倾倒,感慨地说,若能见到作者,死而无憾。

公元前234年,秦军向韩国进攻,目的是为了得到韩非,韩国无力抵抗,只好让韩非入秦。思想转变后的秦始皇,为了得到一个人才,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圈内的人虽说心存不满,但表面上不得不把这些“外来和尚”当成自己人,划归到自己的圈子里来。

那时的秦国,被韩、赵、魏、燕、齐国等诸侯国包围,你势力再大,人家联合起来对付你,总是不好办的。在那几国还未结成同盟之前,楚国人李斯、魏国人尉缭就向秦始皇提出吞并六国成就帝业的主张。所有的工作,李斯们早为秦始皇想好了,如作战方案、用重金贿赂敌国大臣、使用暗杀和离间计等手段,完备得简直无懈可击。

点 评

嬴政是个用人高手,他深知要管理偌大一个秦国,要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光靠他一个人肯定不行。如果凡事亲力亲为,他早就累死了,所以他绝不干这样的蠢事。作为大老板,嬴政要做的只是把该用的人用在该用的地方,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干,然后等待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有了得力助手是多么重要。

焚书坑儒:一场空前的文化灾难

统一天下之后,尤其是完成了一系列维护王朝统一的重要举措之后,秦始皇的傲慢与残暴,也开始慢慢显现出来。六国百姓在他的长鞭挥舞之下,苦不堪言。

说到秦始皇的残暴,世人不免会想起他那几项大失人心的决策。这其中最令天下读书人痛恨的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怎么一回事呢?简单地说就是把所有的反动书籍烧了,把那些对政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