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军撤退之后,先到了东南方二百多里外的汝阴县,又退到涡阳县下城父。′看+书`屋¢暁?税¢蛧^ ^免·废*阅-独*下城父的东面就是大泽乡,陈胜的目的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回到原来聚集力量的地方,再做反秦准备;二是这条路线熟悉,周围民情条件好,可以有喘息的机会。
可惜陈胜再也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了,死亡已经慢慢向他逼近。
为陈胜驾车的车夫叫做庄贾,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小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见风使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落井下石。他见起义军大势已去,想必早晚要被秦军拿去杀头,于是就趁陈胜不备将其杀死,然后起草降书,遣人投往秦营。去使尚未回报,陈胜的将军吕臣便从新阳杀入,诛杀庄贾,为陈胜复仇。
可怜陈胜一代枭雄,死得窝窝囊囊,成为虎头蛇尾的典型。
自起义开始,陈胜只做了六个月的楚王便一命呜呼。后来吕臣接过陈胜的义旗,杀死叛徒,并将陈胜的遗体埋葬在芒砀山上。刘邦执政后,探访家乡时经过芒砀山,曾来过此处,并封陈胜为“隐王”。′墈/书′君~ ?最`芯-彰¢踕~庚·薪,哙¨免三十户赋税,专职照料陈胜墓。
在陈胜以前,反抗秦朝的统治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秦朝在统一过程中,人们还对秦始皇寄予希望,认为随着统一的到来,和平的实现,暴政将会减少,同时统一的好处也使人自觉地忍耐下去。但是统一后,秦始皇的暴政变本加厉,这是由于秦始皇由武力得天下,继而认为用武力还可以治天下,因此矛盾开始激化。
第二阶段好多英雄豪杰开始同秦朝对立,比如这一时期刘邦在芒砀山隐藏,项梁、项羽在绍兴躲避,英布、彭越啸聚在山林。他们虽然反对秦朝,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秦只“亡”不“反”,谁也不愿先放第一枪。
陈胜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大泽乡起义时,也完全可以采取逃亡的方式。虽然史记上记载陈胜吴广讨论过逃亡的后果,即可能有人将被逮捕处以极刑。但这毕竟只是一种可能,刘邦隐藏在芒砀山就是在陈胜起义以前,不是很安全吗?
根据史记的记载,陈胜素来怀有大志,早在贫穷时就提出疑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且在起义前陈胜就提出过要“举大事”,一个举大事的政治团体要有一个灵魂,要有一个目标,陈胜的目标是明确的,推翻秦朝统治,但路径呢?
陈胜怀着举大事的野心,义无反顾地举起义旗,但他毕竟人微言轻,举义旗是没有号召力的。\鸿*特·暁+税`惘+ !免+费*跃`独`所以他很聪明地扯起了两面大旗:秦公子扶苏和楚国大将项燕。扶苏是秦太子,具有号召力,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而项燕在原楚国有较高的威信。项燕没问题,但扶苏具有秦始皇的血统,陈胜“打着红旗反红旗”,显然有点自相矛盾。
于是,他的反秦大业一开始便有了不和谐的意味。
陈胜第二步是打出“张楚”的名号,张楚者,大张楚国的意思,这又与推举秦公子扶苏相矛盾。虽然开始起义时天下沸腾,豪杰多附旗下,一声号令秦廷震动,但其不和谐音调也随之而出。很多人对陈胜是否出师有名怀有质疑。
但陈胜也没有办法,以上种种实属无奈之举,除了举出秦、楚旗号之外,他没有别的选择。自己没有资本,一个身份卑微的穷小子,拿什么去号令群雄呢?只有假托别人的招牌,大家才会买账,这也是一种名人效应吧。
陈胜将国号定为张楚,主要是为了争取楚国人的支持。在统一中国的行动中,秦国最看重的只有楚国;战国时代,秦国所忧最大的也是楚国,所以统一后对楚国施行比秦国还严厉的刑罚。史料记载,有一次,秦始皇南巡到湘水,突遇大风,险遭不测,秦始皇大怒,让三千刑徒砍尽湘山树木,用赭色涂山。在秦朝,赭色是刑徒所穿的衣服颜色,秦始皇砍山的目的不是给天看,而是给原楚国居民看,对山泽尚且如此,对待原楚地居民的严厉可想而知了。秦始皇曾预感到楚国不稳,曾说:“东南有天子气。”他统一中国后四次出巡有两次就到了楚国,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震慑楚人,强化对楚人的统治。
不过,陈胜打出张楚的旗号是有后遗症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楚国虽然强大,但从来没有统一过中国,至多是个诸侯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