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节选的文章,就像我们小时候看的很多电影:斗争的形势风起云涌了,胜利的旗帜扯满山下了,主角人物在这样的背景中走到悬崖顶上,大手向远方一挥,镜头紧跟一个上半身特写——影片到这里,也总是戛然而止。\n\i,y/u_e?d`u`.?c′o¨m`后来呢?
后来就没有了,因为后来的故事是以悲剧收场的。
翻开《史记》原文,我们可以看到,陈胜称王以后,也是有很多故事起伏的。陈胜、吴广的事业,最终以败亡而告终,而他们的败亡经历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后世很多造反者一再重蹈覆辙。后世的造反者也大都是穷苦出身,他们在造反之前,也许压根儿就没机会读书,更不要说读过陈胜的历史了。可见,英雄不读书,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敢想敢干,坏的一面则是不知借鉴历史教训,等到后期逐渐听说兴亡典故时,往往已经积重难返,难以挽回败势了。
陈胜的失败,并不仅仅是败在个人因素上,还是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揭开这一谜底,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墈?书/屋*晓¢说_蛧~ ^勉.肺?悦^读`在战国时代,华夏文化圈基本上还是一个贵族的社会。但秦灭六国,扫荡孑遗,大国分解为郡,小国多置为县;大小贵族的封建领地被统统摧毁,旧王侯都沦落为平民。比如,张良就是原韩国的贵族,国灭后无家可归,又没有产业,只好加入了恐怖组织,去刺杀秦始皇。
在六国当中,又以楚国受秦朝迫害最深,因此楚人对秦朝可谓是恨之入骨。
无论陈胜、吴广、项羽还是刘邦,他们都是楚国人。楚国在为秦所灭的六国之中,受秦的屠戮最惨酷,与秦国的仇恨最深。所以,陈胜振臂一呼,各地楚人云涌响应。可惜的是,陈胜并没能很好地抓住这一机会,白白地浪费了上天送给他的好运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陈胜虽然挂出了张楚的旗帜,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挂羊头卖狗肉。陈胜是自立为王,而不是立楚国的王族后裔为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很大。因为大部分的楚国人,还是怀念以前的楚国,他们所忠实的,是真正的楚国王室,而不是陈胜这个自立为王的穷小子。_三¢叶^屋_ +已,发~布,嶵′芯!漳¨截?所以,他们对陈胜的支持,来得快,去得也快。
后来项梁便吸取了这一教训,立了一个楚国王族后裔为新的楚怀王。这个楚怀王虽然只是一个傀儡,但有他在,就是比陈胜的张楚王更有号召力。
陈胜不懂得这其中的玄机,所以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
点 评
所谓“兴也无种,败也无种”,陈胜的失败似乎是一种注定的结局。他派人去平定北方,结果派去的人相继自立为赵王、燕王。还是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做得了,我怎么做不得?这些都分散了陈胜的力量,让他陷入一个必败之局。陈胜的失败足可告诫后人:以毁灭秩序而“兴”的,早晚也要因此而亡。陈胜死后,项羽成了又一个陈胜。初期叱咤风云,顷刻间烟消云散。只不过项羽的失败显得更加悲壮,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反抗还没有结束
陈胜失败了,他建立的张楚政权也只存在了六个月,但他点燃的反抗暴秦的熊熊烈火不但没有熄灭,反而越烧越旺。早在陈胜起义正如火如荼的时候,旧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项梁侄子项羽在吴(今江苏苏州)杀掉秦会稽郡守,起兵反秦。紧接着项梁率领八千子弟渡江北上,连战获胜,队伍迅速扩大到六七万人。
与此同时,在沛县当亭长的刘邦率领刑徒袭击沛令起事,后归入项梁军中。一时间,大秦王朝烽烟四起,到处是揭竿而起的起义队伍。
一开始,各地的起义军都以陈胜马首是瞻。陈胜被杀的消息传来后,一些有见识的义军首领吸取了他失败的教训,很快又迎来新一轮的反秦高潮。
在所有的反秦队伍里,势力最大的是项梁。项梁听说陈胜被杀后,赶紧召集诸将商量反秦对策。项梁身边的军师、年已70岁的范增对他说:“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不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顺从民意,立楚怀王之孙为楚王,自号为武信君,继续与秦军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