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猴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猴 > 大秦王朝终结者 > 第60章完结

第60章完结

两千多年来,韩信杰出的军事成就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宋代陈亮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如^闻·罔. -已¨发~布!蕞-芯\彰·结^”明代茅坤对韩信的作战指挥艺术也推崇备至,说“予览古今兵家者流,当以韩信为最”。《百战奇略》特将韩信“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和“沉沙决水,半渡而击”等战法作为“远战”和“水战”的法则写入该书。大约在明末清初成书的《三十六计》则将“暗渡陈仓”的战法列为“三十六计”之一,让人们学习、效仿。一些古代的名将传记对韩信的军功战绩、用兵谋略更是无不备录。因之,韩信曾被人称为“兵仙”!

韩信平齐并打败楚军龙且之后,楚汉战争首次出现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此时,韩信的势力如日中天,北方大部均已收入囊中,而南方东西两线,楚汉两军却打得难解难分,韩信集团因之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蒯通所言,“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咸?鱼~墈+书^蛧~ ?耕!欣^嶵¨全*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还有第三种可能,如果自立,则天下三分之势立即显现!

《史记·淮阴侯列传》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武涉及蒯通劝韩信叛汉独立的说辞。武涉是项羽派去的,韩信不听,谋士蒯通详细分析了韩信当时的处境及不同的选择,为其详陈祸福,可是韩信一直听不进去。蒯通首先以相面之言,委婉地劝说韩信背汉自立,接着话锋一转,为韩信指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

而韩信却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咸-鱼?看+书` `最!鑫,漳\結^庚!歆¨哙_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终不肯背汉自立。

点 评

在楚汉之战中,韩信本来有机会、也有实力割据一方,与刘邦、项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可惜他没有这样做。现在看来,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对整个中华民族将是极为不利的,但显然对韩信最有利。但韩信既无此野心也无此政治头脑,这是由他的个人性格决定的。韩信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而不是一代枭雄。他有着驰骋沙场的梦想,却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历史走到这一重要关头时,被韩信轻轻地一拨,随即转变了方向,沿着统一的道路迅速走去。在秦灭亡不久后,一个统一的大国西汉随即迅速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韩信与刘邦之间最大的隔阂与不信任,是韩信向刘邦提出任“代理齐王”时产生的。刘邦为了拉拢韩信出兵灭楚,不得已,含怒封了韩信齐王,这就为韩信以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祸根。刘邦对韩信的防范和隔阂使刘邦在主要政敌项羽死后,迅速对韩信有了动作。你看在灭掉项王后,“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刘邦在处理与功臣的关系上确实不怎么高明,不然也不会出现一系列反叛事件。对于韩信,刘邦是想下手除去,因为他隐隐约约觉得韩信对其统治是一个很大的威胁。随后,高祖伪游云梦,韩信谒高祖於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後车。”把韩信抓住了。

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好像也自觉理亏,说,有人告你谋反!“遂械系信。”最后怎么办了呢?刘邦肯定是动了恻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