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律法,天下终成一统
秦王朝建立后,确立何种体制来巩固新建立的秦王朝,是摆在秦始皇面前的大问题。-芯·完,夲!鉮*占. ,首!发.对于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来说,天下现在已尽握手中,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如何保住它,让自己的江山坐得更稳的问题了。于是,秦始皇便向李斯讨教怎么才能让自己坐得更稳。作为丞相的李斯,又表现出了他那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政治远见。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帝置酒于咸阳宫,令群臣讨论建立何种政体,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博士淳于越说:“周朝之所以延祚近千年,是因为封子弟为王。现陛下拥有海内,而子弟无尺土之封,实同匹夫,一旦王朝有难,何以相救?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则反驳道:“三王不同制,五帝不法常。周封同姓子弟很多,时间一长,就互为仇敌,攻战不休,周天子不能制止。今海内一统,实行郡县制,诸子功臣,以公家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置诸侯不便。~如?文¨徃¢ /唔-错·内.容′”李斯认为淳于越的观点十分荒唐,说这是儒生迂腐之论,是以古害今,以虚乱实。
始皇帝一听,当即表态:“天下苦斗不休,是因为封王之故,今天下初定,又复立王,是树兵也。丞相之言甚是。”于是,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由国家委任官吏管理,以俸薪作为酬劳,官吏可随时任免,而王公子弟,则多给俸薪养起来。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因分封制造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两千多年,遵之未废。
李斯不愧学师于荀子,在治理国家上很有一套,他建议秦始皇首先要销毁原先六国的兵器,防止他们东山再起,然后废除分封制,不立子弟为王,不封功臣为诸侯,以此永绝战患;同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等。
据说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作秦篆。\w.a!n-b?e¨n..,i,n!f¢o^
秦始皇看了这些新字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从这一点看,李斯还是个不简单的书法家,稍下功夫,便创造了一套影响古今的新字体,历史上谁能有这么大的本事?
因皇帝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以淳于越为首的一群读书人牢骚满腹,聚在一起议论朝政,讲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李斯这个人,本来就气量狭小,见此情景,便上书秦始皇,建议有关文学之书、百家之语,皆烧之;不烧者,唯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人们想学知识,就以吏为师。为此,他还洋洋洒洒地讲了一通自己的看法:古时候之所以难以统一,皆是因为社会所存观点太多,言论散乱,导致人们思想难以统一。因此要想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必须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有些人之所以有不同的观点,都因私学所致。诸子百家,各有观点,必然会导致许多流言蜚语。因此,李斯主张,销毁除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所有书籍。这样,老百姓不能读书,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就只能以朝廷的意志为意志了。
秦始皇是个带有极端专制思想的国君,李斯的建议正中下怀,于是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李斯提出要从根本上消除人们有己见的建议,采取了著名的“焚书”行动。他把民间的《诗》、《书》等诸子百家的书籍一律销毁,这样一来,那些读书人的意见就更大了。李斯又建议:惩治这些恶者(即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的知识分子),以为后世议朝政者戒。于是,四百六十个读书人便被抓起来,活埋于咸阳。这就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也因之被骂了两千多年。究其始因,正是李斯出的馊主意!
焚书坑儒事件从思想上和身体上打击了大批主张言论的自由人士,从此以后,在秦国再也没有一个人敢和秦国的主张唱反调,只能默默奉行。这些严酷的手段为秦国制定统一而又严酷的法律制度提供了便利。秦王开始了他依法治国的历史,也开始了中华第一个皇朝的历史。而在这个过程中,李斯的功劳首屈一指,他作为秦朝的开国功臣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实现了他年轻时的鸿鹄之志。
李斯因创建、佐命新朝之功,被秦始皇拜为丞相,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富大贵之人。其长子李由,娶秦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