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怎么说,几年的塞外征战毕竟使扶苏成熟了许多。,x/l.l¨w.x^.+c~o+m.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立下了不少功劳;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防将领自叹不如;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大将军蒙恬也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义。嬴政在咸阳,看着扶苏送来的汇报信,听着蒙恬使者的讲述,越来越为这个儿子高兴,也越来越有信心将他培养成为嬴政第二,接下他“始皇”的名头,二世、三世……永世不绝。
秦始皇的如意算盘虽然打得很好,但事情却没有沿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点 评
塞外的风霜虽然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但却无法改变一个人的个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扶苏骨子里悲天悯人的性格,绝不是经历几场杀戮就能改变的。生在帝王家,偏偏有一副柔软的心肠,这是扶苏的命运,也是他的悲哀。
一纸死亡诏书
正当扶苏在上郡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秦始皇巡游的队伍已经到了沙丘。/2^叭+墈·书/王′ +庚.辛!最-全-嬴政,这位不可一世的残暴君主,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秦始皇“发配”扶苏到遥远的远方,原本是想好好磨炼一下这个未来的接班人。但他根本没料到,死神会如此突然地降临,自己匆忙间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如果早知道,他就不会送扶苏到长城,或者早些将他招回。但是,一切都晚了,大概也是因为他杀戮太多,遭到了天谴,还来不及唤回自己最喜爱的儿子,便一命呜呼了。
秦始皇在咽气之前,一直念念不忘大儿子扶苏。他的临终遗书兼圣旨就是写给扶苏的,让扶苏赶紧到首都咸阳去主持自己的丧事,并且继承家业当皇帝。可惜的是,这“玉玺”和“书”并没有到扶苏手里,而是被赵高与一直跟随秦始皇巡游的小儿子胡亥拆开了。几个在秦始皇身边的人就一同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了一份赐给扶苏的诏书,用皇帝的玉玺把诏书封好。¢E.Z.小′税!枉? -免,肺/阅¨独~
就这样,经他们改动之后,这封信的内容完全变了。而扶苏的命运,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改变了,从一个天皇贵胄,转眼间变成了将死之人。
赵高将这份假的嬴政遗诏,赐于丞相李斯,命立胡亥为太子,确定胡亥继位的合法性。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则是如何除去公子扶苏以及蒙恬。李斯和赵高的方法很简单,再伪造一份诏书,赐公子扶苏,令他和蒙恬自杀。书曰:“朕巡行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改完之后,三人看了看觉得商量得已经差不了,就派了个小跑腿的去上郡送信。
诏书已封,盖以皇帝玉玺,使者奉书向上郡而去。与此同时,巡游队伍也不能在沙丘一地久留,于是吩咐启程,向咸阳逶迤而行。嬴政的尸体,载于辒凉车中,由知晓内情的宦官亲自驾车,任何人不得接近。嬴政的饮食、供奉一如平常,由宦官在辒凉车中替嬴政享用,以免留下破绽。百官照旧奏事,同样由辒凉车中的宦官替嬴政答复。
后人会有个疑问,为什么赵高有十足的把握扶苏真能自杀呢?因为赵高对扶苏太了解了。在赵高看来,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也正是有对扶苏这样的认识,所以赵高与胡亥的奸计才能得逞。扶苏太善良了,并不适合争权夺利,况且他还遇上了赵高这样胆大包天的太监和胡亥这样心狠手辣的弟弟,不倒霉才怪。
其实细想一下,这份死亡诏书漏洞不少。首先,诏书上说杀扶苏的理由是,他“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这个原因就很值得商榷。因为秦始皇是不会因为这种事情杀自己的儿子的,否则早就杀了,何必等扶苏到蒙恬军几年后才下诏呢?至于说扶苏到蒙恬军后没什么建树,反而损兵折将更是屁话,有蒙恬带着想不立功都难。其实,秦始皇心中的太子一直是扶苏,尽管他一直没立太子,没立王后,尽管他很喜欢小儿子胡亥,但秦始皇还是知道把王位交给谁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