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有他自己的政治见解,并不一味听秦始皇的。¢墈^书+屋- /最+欣¨章~踕?庚^薪′快·对六国士子、遗民的主见是安抚,通过化解与秦国直接的仇恨,以此来收服他们的心,就算他们有的人还不会真正臣服秦国,但也没办法掀起什么波浪来,由此可见扶苏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为接到一封赐死的诏书就自杀了,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扶苏傻吗?不傻,而且很聪明,但这封明显有问题的诏书,他竟然一点都不怀疑。蒙恬苦口婆心劝他去复请,他也没有听进去,直接拔出剑来,就自杀了,这是为什么?太史公没有给我们详细描写,所以我们只能靠猜测。
如果扶苏知道胡亥比他父亲还暴政,以致断送了几辈人的心血,他还会自杀逃避么?
如果扶苏选择挥军咸阳,陈胜还会起义么,刘邦还有机会和项羽争霸么?
但历史没有如果,扶苏死了,他死得憋屈而无奈,几千年来让人煞费思量。
扶苏的死,和他软弱的性格有关,也和秦始皇的专横有关。-0?0?小¢税?旺. ′埂·鑫¢罪/全?我们都知道,如果家长太专横了,孩子一般有两种情况:要么特别叛逆,要么特别懦弱。公子扶苏就属于后者,他实在太怕秦始皇了。很多人说,他敢在政见上和他爹顶嘴,在边关据说也干得挺好,应该不算懦弱的吧?您要这么想,就被表象迷惑了。秦始皇的儿子,有一个算一个,都在这位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老爸压力之下,选择了骨子里的懦弱。
扶苏在历史上真正的戏码不多,影响却不小。在秦始皇晚年的残酷统治下,满朝文武都噤若寒蝉,只有他敢于当着秦始皇的面力陈己见,成了秦朝朝堂之上唯一的亮点。在很多人眼里,他是未来的仁君,政治眼光长远。
而且这位大公子不光英明,还神武。至于这个神武,不是从他老爸嘴里说出来的,也不是蒙恬鉴定的,在历史上居然是赵高对李斯说“长子(即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才让这位长公子的英明神武有据可查。
由此可以看出,扶苏的资质其实很不错。-6_吆~看?书?枉/ ~追`醉~新_章`节?如果嬴政是个合格的家长,他说不定真能成才。从他在政治上的眼光和在边关的表现来看,他身上未尝没有他父亲的影子。但是,在始皇帝过度的压力下,扶苏的成长,出现了两个严重问题。
首先,缺少政治手腕。吕不韦死后,在秦始皇的压力和手腕下,秦国的朝堂,至少在明面上,没有敢冒尖儿的。私底下当然小动作是不可避免的,但那就不是年纪尚幼的扶苏所能参透的了。公子扶苏,从长远来看也许有政治眼光,但在政治手腕上,他完全是个低能儿,因为始皇帝在这点上既没给他外部环境,也没有主观教育。以至于秦始皇让他去戍边,这么明显拉拢军队的机会,到了扶苏这儿却变成了单纯地磨炼自己。
其次,性格软弱。扶苏表面上是有独立意志的,但实际上,他是软弱的。说起来很奇怪,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始终是崇尚法家、排斥儒家的,那么作为大公子的扶苏是在哪儿接触了那么多儒家,或者说至少是儒家式的思想呢?我们看他进谏时的观点,还有他在被逼自杀前,蒙恬怀疑其中有诈,扶苏说的那句:“父赐子死,尚安复请!”也许您听着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古人嘛,封建思想,可是别忘了,这会儿百家争鸣才刚刚过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乃至后来的程朱理学还都是没影儿的事呢,这会儿的儒家,还远没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时候呢(这句话最初是汉代董仲舒说的),他扶苏怎么就这么超前呢?其实,这一切并非来源于儒家的熏陶,而是来源于扶苏在始皇帝面前那种骨子里的软弱!他的善良,只是对父亲的一种特殊的叛逆;而他最后连质疑的勇气都没有的那种服从,更不是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而是秦始皇的积威所致。
关于扶苏的死有个人必须要提,那就是李斯。李斯与扶苏一直有矛盾,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绾提出仿周制分封子弟,嬴政和扶苏是赞同的,当时是廷尉的李斯以周朝的没落反驳,秦王想想觉得李斯说的不错。从那时候起扶苏对李斯没什么好印象,李斯的人品也确实不怎么样,后来在李斯的推动下,嬴政“焚书坑儒”,扶苏对李斯的印像更恶劣,这也是赵高能说动李斯立假诏书的原因。赵高说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