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沙丘之谋,赵高取得了绝对的胜利。-暁.税¨宅~ \首`发-谁成了失败的一方呢?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公子扶苏。一道伪造的遗诏发出去:赐扶苏自杀。扶苏生性孝顺,他非但不怀疑这份诏书的真假,反而为父皇的“遗命”伤透了心,毫不犹豫地自杀了。
胡亥称帝后,即为秦二世。赵高被封为郎中令,成为了胡亥最亲信的决策者。从此以后,这对暴君奸臣便在一起制造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发指的惨剧。
不过,真正让赵高解气的,是蒙氏兄弟被诛杀。赵高向胡亥挑拨道:“我听说先帝很久以前就想立您为太子,可蒙毅劝阻说:‘不可以。’他知道您贤明有才,却长久拖延不让您册立,这说明他既不忠于您,又盅惑了先帝。以我的看法,不如杀死他。”
胡亥言听计从,立刻下旨赐死了蒙氏兄弟。
貌似强大的秦王朝,也由此分崩离析。
那赵高为什么要杀害公子扶苏?试想,秦始皇沙丘驾崩,曾留有遗诏传位于扶苏,可赵高他们却立胡亥为太子继承皇位,并更改诏书说太子扶苏与将军蒙恬谋反,赐其死罪。-r¢w/z+w¢w\.*n,e·t_如果说赵高没有杀扶苏,那么只要一有机会,扶苏一定会想方设法杀掉赵高的。
所以说,先下手为强,赵高是非杀扶苏不可。
点 评
政治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按说,拥立胡亥为太子不是赵高一个人的主意,而是和丞相李斯商量后决定的,况且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李斯而不是赵高。因为当时李斯身为丞相,说话是有决定性作用的,而赵高的话是没有人听的。但公子扶苏即使有机会要把赵高和李斯都杀掉的话,他首先要杀的也是赵高,因为李斯位高而权重,不是轻易就能得手的,而赵高则不同。所以说赵高必须要尽快地杀掉扶苏,以绝后患。
除掉政敌,上演最后的疯狂
赵高、胡亥、李斯,这个权力的三角并不稳定。相比于前两者,李斯的内心还有一丝残留的良知。当全国范围内的诛杀愈演愈烈,李斯终于开始考虑王朝的安危了,他希望秦二世有所收敛,于是反复上书进谏。秦二世没有玩够,当然不同意李斯的谏言,但李斯是很有权威的丞相,又不能不接见,胡亥十分烦闷。,k-a′k.a-x`s.w^.!c+o.m,
赵高及时出谋划策:“天子之所以尊贵,就是因为群臣只能听见声音而不能见面。您现在还年轻,朝廷之上,一旦举止言辞不当,就会被大臣发现缺点。”
“那怎么办呢?”
“您深居宫中,减少与大臣的接触。这样,既可以为所欲为,又不会让大臣们发现。有事情时,臣为您传话就行了。”
秦二世十分高兴,好好表扬了赵高。从此,李斯等人要见皇帝可就太难了。看起来是皇权尊贵,实际上是赵高不费吹灰之力就垄断了对皇命的解释权,这本质上就是一次成功的夺权。李斯苦于跟皇帝失去了联系,赵高又及时出现在李斯面前,用无比理解的口气说:“我也一心想进谏,但身份卑微,皇上怎么会听我的呢?丞相大人为什么不进谏呢?”李斯说:“没有机会见啊。”赵高大义凛然:“这好办!皇帝一有空闲,我就通知丞相!”
赵高的通知来了,李斯兴冲冲而去。结果,每次都是皇帝玩得正高兴、欲罢不能之时,李斯忽然跑进来,大谈特谈国家危机。秦二世哪有心思听,他只有对李斯的咬牙切齿而已。见胡亥对李斯的怨恨积累得差不多了,赵高便悄悄对秦二世说:“沙丘之谋,丞相是共谋。现在您已称帝,可丞相并没有更加尊贵。或许他在图谋裂地称王!”这不过是犯罪动机猜想,赵高继续举证:“丞相长子李由任三川郡的太守,陈胜的老家就在丞相老家的邻县。因为这个缘故,陈胜的军队经过三川时,全郡都不作战。臣听说他们之间有书信往来。”
赵高杀李斯,是他才华的经典展现。他不是自己杀李斯,而是用王朝制度的漏洞来杀李斯。李斯一死,他被提拔为丞相,这时,还有谁是他的绊脚石呢?当然是秦二世!
秦二世毕竟是皇帝,在收拾秦二世之前,赵高要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到底如何。于是,一出指鹿为马的闹剧正式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