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盎谏文帝道:“皇上您一向宠着淮南王,不给他设立一个严厉的丞相、太傅,才发展到今天的这种地步,而且淮南王为人刚烈,现在这样惩罚他,我恐怕他会因为感觉受到侮辱,气愤而死。¢鸿*特¢晓.说\王· `追,蕞!薪/璋\结?这样陛下就会有杀弟弟的名声,这可如何了得!”文帝说:“我是特意要让他受受苦,让他自悔,现在就追他回来。”
淮南王刘长在路上对侍者说:“我因为骄纵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才到了如此地步。”于是一路上不吃不喝终至死亡。刘长所坐槛车是由各个县负责在本县内押送,然后转到下一个县,但这些县的县令都不敢揭开槛车上的封条,直至到了雍县(陕西境内),县令揭开了封条,这才向上报告了死讯。文帝听说后当即哭了,对袁盎说:“我没有听你的话,到底使淮南王死了。”袁盎说:“淮南王已经死了,那是没办法的事,请皇上您放宽心。”文帝问:“如今该怎么办呢?”袁盎说:“只有杀了那些有罪之人,才能向天下谢罪。~天\禧?暁^税+王^ ?追¢醉¨鑫?彰*劫?”文帝于是命丞相、御史将那些不揭封条、不侍候淮南王的各县有罪之人,逮起来杀了,并按照列侯的规格把刘长葬在雍县,还设置了三十户人家替刘长守坟。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文帝怜悯刘长,于是把他的四个儿子都封为侯:刘安为阜陵侯,刘勃为安阳侯,刘赐为阳周侯,刘良为东城侯。
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民间有人作歌吟唱淮南王刘长:“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文帝听说后说:“当初尧舜放逐骨肉(即鲧和共工,都是尧舜同姓),周公杀管,天下人都称赞他们很圣明,没有因为私人关系而损害了国家的法规制度,难道天下人以为我是贪图淮南王的地盘吗?”于是改封城阳王统治淮南国旧地,追谥刘长为厉王。
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又怜惜淮南王刘长因行为不轨,致使被废除王位,早早死去,于是把淮南王刘喜改封城阳王,让刘长另外三个儿子在淮南原地统治。把淮南王旧地分成三个小王国,刘安为淮南王,刘勃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6/吆¢墈,书_蛧- ′庚`歆,嶵~哙¨
6.晁错言边事
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匈奴发兵侵扰汉朝北部边境狄道一带,给边境汉人带来巨大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上书文帝说:“《兵法》说:‘有战无不胜的将军,没有战无不胜的民众。’由此来看,安定边境,保邦定国,关键在于良将的选择,因此一定要慎重行事。
“臣又听说,在战场上与敌人交锋,有三件事情最为重要:一是武器精良,二是士兵训练有素,三是占据有利地形。按照《兵法》:步兵、车骑兵、弓弩、长戟、矛、剑盾等不同的兵种和武器,适合不同的地方作战。如果战场地形不适于发挥军队和武器的长处,十个士兵抵不上一个士兵的情况就可能出现。士兵不经过挑选,军队缺乏训练,起居管理混乱,动静不一致,胜不能进、退不能守,士兵不能听令行军,这是不训练军队的错误,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却不中用。兵器不齐备不锋利,与空手作战一样,难以快速制敌;盔甲不坚固,与脱衣露体一样;弩箭射不远,与短兵器一样;目标不能被射中,射中目标却不能深入,就像没有箭头一样,与没有箭没有区别。这是由于将领不检查武器装备造成的,这样的军队,也难有什么大用。所以《兵法》说:‘器械不锋利,是把士卒奉送给敌人;士卒不听号令,是把将领奉送给敌人;将领不懂兵法,是把他的君主奉送给敌人;君主不精心选择将领,是把国家奉送给敌人。’这四种情况,决定用兵的成败。
“臣又听说:在用兵时,应按照双方国家大小、强弱和战场地形的不同,选择不尽相同的作战策略。选择侍奉大国,这是小国应采取的措施;如果与敌方旗鼓相当,就应联合其他小国对敌作战;中原王朝应该采取的战略是利用蛮夷去进攻蛮夷部族。和匈奴作战情形与在中原作战大不相同:在山间河流行走,中原的马匹比不过匈奴;在危险的道路上,边策马奔驰边射击,匈奴的骑射技术胜过中原;不畏风雨疲劳,不怕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