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采纳晁错的意见,传令天下:百姓输送粮食到边境地区,依据输送粮食的多少,分别授给高低不等的爵位。!微-趣+晓.税*惘- ,埂-歆\罪?筷_
晁错又上奏说:“陛下下诏,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并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担心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所以让天下屯粮大量输入边塞地区。如果边塞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老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内地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就可以随时下诏书,免收农民的赋税了。这样的话,陛下的恩泽遍及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于农耕生产,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文帝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说:“引导百姓的正确方法是让他们从事农耕生产。朕亲自率领天下百姓务农耕种,到现在已有十年了,但荒地的开垦没有增加,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有饥饿之色。这是因为从事农耕的人还不够,而官吏并没有重视发展农业。朕屡次颁下诏书,每年都鼓励百姓耕种,至今未见成效,这是官吏没有认真地执行诏令去勉励百姓,向他们解释清楚农耕生产的重要意义。+丸′ ! \鰰?占+ *耕?鑫′嶵¨筷,况且朕的农民生活艰苦,而官吏并不去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又怎么能勉励他们从事农业呢?今年只向农民征收税的一半。”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二月,文帝下诏说:“朕亲自率领天下臣民进行农耕以供应宗庙祭祀的粮食,皇后亲自采桑、养蚕以供应祭祀用的祭服。请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此事的礼仪!”
8.缇萦赎父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文帝下令废除肉刑,之所以颁布这个法令,是因为一段感人的故事。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班固的这首叙事诗充满了感情,讲述了少女缇萦以身赎父,感动汉文帝废除肉刑的故事。
陶仓 西汉
西汉前期当权者为改变秦朝的急暴统治,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这件陶仓是当时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一种象征。-s?o,e¨o\.!i\n!f.o,
淳于意,齐国临淄人,曾为齐国太仓长,故又被称为太仓公。他年少时即喜好医术,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曾拜郡阳庆为师,阳庆年岁已老,又没有子嗣,因此对淳于意毫无保留,将各种秘方医术全传给了他。淳于意三年出师以后,广游各诸侯国。
(1)缇萦上书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有人上书告了淳于意的状,淳于意被官府抓了起来。官府要押解他去长安,他的五个女儿都跟在后边哭,淳于意很恼怒,骂道:“生孩子也不生个男的,关键时刻一个也没用!”父亲的话使小女儿缇萦听了非常伤心,就跟着淳于意到了长安,并上书汉文帝说:“我的父亲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官吏,如今要遭刑法,是因为犯了法。我感到很痛心的是人死了不可能再生,使用刑法对他也就没有什么用了,虽然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因此,我愿意做个宫婢来赎父亲的刑罪,使他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见到这个上书后,被缇萦的孝行所感动,赦免了淳于意的刑罪,并下令废除肉刑。
秦代的刑法比西汉严厉,汉统治者认为秦法太严是秦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刘邦灭秦之后,首先就废除秦朝的严刑厉法,重新制定汉朝的法律。刘邦一入关,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但由于三章之法太过简单,几年后,秦法中可用的部分被萧何拿出来,并加增补,作律九章。惠帝、高后时期,萧何、曹参先后为相,倡导不用刑罪,而采用与民休息的黄老政策。汉文帝即位后,德政进一步推开,其时,主要的将相还大多是开国功臣,这些人对秦亡的教训记忆犹新,都倡导无为而治,力主宽厚,于是“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文帝还任命张释之为廷尉,各种刑罪都从轻发落,很少用各种刑罚。
汉文帝看了缇萦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