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对于汉匈关系中实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是不满意的。-山?叶′屋- ¢耕,薪·醉~全-汉武帝受到过良好的儒家教育,他认为理想的政治格局应当是唐虞成康的威震四方、蛮夷皆服的王道政治,不应该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尤其不应该是和亲那样的令汉朝折辱的局面。尽管给匈奴送去了公主和大量的财物,然而,匈奴仍不时侵扰边境,使得黎民不安,边境的防御也很难。汉武帝对此很是不满。
胡汉交战画像砖
该画像砖表现的是胡汉交战的激烈场面,可与史书相印证。
(2)武帝计击匈奴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从抓获的匈奴俘虏口中得知,原居住在河西一带的月氏人,后被匈奴赶往西域。匈奴是月氏人的世仇,月氏人常常想报丧国之痛,但无奈势力衰微而无法实现,于是想联络其他国家。尽管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是却为汉朝提供了关于西域的第一手资料。汉武帝想打击匈奴,但是又迫于主张黄老政治的窦太后的制约,加上和亲政策实行了几十年,也给汉朝带来难得的和平局面,多数大臣都不主张同匈奴开战。+天?禧?晓?说*枉\ ·追·罪/辛?漳?节′汉武帝并没有放弃打击匈奴的初衷,一旦他巩固了政权,积累了强大的实力,对匈奴开战只是时间的问题。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来请和亲。汉武帝将和亲一事与大臣们讨论,他希望有人站出来反对和亲,主张对匈奴作战。大行王恢是接近匈奴的燕地人,熟悉匈奴事务,他领会了武帝的意思,就站出来反对和亲。他说,汉朝同匈奴实行和亲,然而不过数年,匈奴往往不守盟约背叛和亲,不如发兵反击。王恢的建议遭到了朝廷重臣韩安国的反对,韩安国说:“远征千里去打击匈奴,不是一件好事。何况匈奴国力强盛,兵强马壮,过着游移不定的生活,我们的大军很难找到他们的主力一战而胜之。即使打败了匈奴,占有了草原、沼泽这些贫瘠之地,也不算扩大了国土,即使统治了这个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也不能增强国力。汉朝派遣大军与匈奴作战,必然士兵倦怠,马匹困乏,而匈奴以逸待劳,我们得胜的希望不大啊!所以,出击不如和亲方便可行。”朝廷大臣一致赞同韩安国的和亲主张,汉武帝答应了同匈奴和亲。?优+品/小^说-王¢ ·最¢鑫-璋~踕·哽?鑫.快¢
汉武帝并没有放弃自己出击匈奴的主张,所以,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派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守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以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守雁门向匈奴示威。
马邑(今山西朔州)豪强聂壹因为经常同匈奴做买卖,通晓匈奴事务,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他通过大行王恢提出了出击匈奴的建议。聂壹说,汉准许同匈奴和亲,所以,匈奴人很轻信,可以以此利诱他们接近边塞,然后发伏兵奇袭,必能打败匈奴。
汉武帝召集群臣议论这件事,他说:“我将子女许配给单于,还馈赐他丝绸锦绣、钱币银两,然而,匈奴人傲慢无礼,屡次侵犯我大汉边境,告警救急的紧急军情源源而来。我现在准备发兵攻打匈奴,你们以为如何?”
大行王恢立即发言,赞成发兵出击匈奴。他说:“战国之初,代国北面有强敌匈奴的威胁,南面有中原诸国军队的牵制,但是代国国内秩序井然,尊养老人,抚育儿童,蔚然成风。老百姓按照时令,开垦土地,种瓜种树,粮仓中一直有充足的储备粮。所以,匈奴不敢轻易入侵。现在,陛下神威盖世,天下一统,国库充足,兵强马壮,派遣军队防守边塞,转运粮草。然而,匈奴总是侵犯我国边境,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汉朝不能使匈奴震恐才造成了这种被动的局面,所以,应当出兵对匈奴进行惩罚。”
御史大夫韩安国站起来反对说:“我听说高皇帝曾被匈奴围困在平城,七天没能吃上饭,等到解围返回都城之后,却没有愤怒之心。圣人有包容天下的度量,不因自身的私愤而伤害天下大局,所以高皇帝派遣刘敬为使臣与匈奴和亲,到现在已为五世的人们带来好处。文帝知道光靠军队的威力不是久远之计,结果还是恢复和亲。前代圣王的做法应当是效法的,还是不出击的好。”
王恢站出来加以驳斥:“不对。高帝身披铠甲,手执利器,征战近几十年,他不向匈奴报复被困平城的怨恨,并不是力量不够,而是出于让天下人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