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说:诸葛丰对于周堪、张猛,先是赞扬,后加以毁谤,其目的不是为国家进贤除奸,只不过是为了飞黄腾达而投靠皇亲集团而已。?嗖¨艘?小/税\旺¨ ¨已~发`布/醉!歆`蟑\洁\他和郑朋、杨兴是一类人,哪有什么正直可言?作为君主,应该区分善恶,明辨是非,用奖赏鼓励善行,惩恶扬善,这才是治理国家的原则。如果诸葛丰的话属实,则他不应被训斥免职;如果他是以虚构之辞诬陷人,那么周堪、张猛又何罪之有呢?而现在双方都受罚,善与恶、是与非还有什么分别呢?
贾捐之与杨兴交往甚厚。贾捐之多次弹劾石显,因此难以做官,很少有机会再睹龙颜。而杨兴因才华过人受到皇上的赏识。贾捐之说:“如果我能见到圣上,我会推荐你当京兆尹,而且成功把握很大。”杨兴说:“你的笔下,是天下最有才华的语言;假如你能担当尚书令,可比五鹿充宗更加称职。”贾捐之说:“京师是郡和封国的核心,而尚书掌握全国官员的仕途,如果我能替代五鹿充宗,你当京兆尹,天下一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皇上与士人就不会再有隔阂。”接着又对石显进行抨击。杨兴说:“石显正处显赫之时,圣上宠幸他。我们如果想大展鸿图,必须听从我的计划,暂时顺他的意,就可以成功。?躌~4~看`书· -追+最¢薪′璋?結.”两人于是联名上书,建议封石显关内侯,而让他的兄弟入宫担当中书或尚书的助手。接着,两人又呈上共同拟定,而由贾捐之独自署名的奏章,保荐杨兴代理京兆尹一职。石显得知两人的谋划,报告给元帝,于是把贾捐之、杨兴捉拿归案。元帝命石显查办,审讯后,石显上奏说:“杨兴、贾捐之大逆不道,他们互相标榜,企图谋求高官,欺骗陛下。”最后贾捐之竟然被押赴刑场斩首,杨兴被剃发,披枷戴锁,罚做苦工。
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又发生了日食和地震。先前那些把天变归咎于周堪、张猛的大臣,受到元帝指责。元帝下诏封周堪为光禄大夫,领尚书事,张猛为太中大夫,兼任给事中。但是,石显仍统管尚书,而且尚书五人,都是同党。周堪势单力孤,难以与之抗衡。石显从中作梗,不让周堪见皇上,事事都由他自己决定。周堪积郁成疾,不久便离开人世。接着,张猛被石显诬陷,又被逮捕。张猛不甘受辱,在公车前自杀。
(4)京房上奏考功课吏法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东郡人京房拜师梁人焦延寿学习《易经》。焦延寿常说:“京房得到了我的学问,但也会因此失掉性命。~小_说.C,M\S~ +已_发¢布*醉,歆+彰_結/他的学说擅长于占卜天灾人祸,总计六十卦,交替地指定日期,以气候作为验证,都十分准确。京房运用这种学说,十分得心应手,他在被地方官推为孝廉之后,入朝为官,并多次上书元帝,谈论天象变异一事,很是灵验。元帝器重他,数次召见,向他问策。”京房回答说:“古时帝王按功劳使用贤能,所有的事都能成功,祥兆显现。衰亡之世,任用官员则以受人诋毁或受到称赞为依据,所以政治黑暗,因而招致天灾变异。应当考察文武百官的办事效率及其政绩,天灾变异才可消除。”元帝命京房负责这件事,京房于是编排了考功课吏法,上奏元帝。元帝让公卿朝臣与京房在温室殿举行讨论会。大家都认为京房的策略过于繁琐,使上级和下级相互牵制,不便施行。但元帝却支持京房。正赶上各部刺史集中到京师长安向朝廷奏报事宜。元帝召见他们,命京房向他们宣布考核方案,刺史们也认为难以施行。只有光禄大夫周堪、御史大夫郑弘开始时反对,后来转为支持。
这时,中书令石显权倾朝野。石显的至交五鹿充宗任尚书令,二人共同执政。有一次,京房问元帝:“周幽王、周厉王时国家为什么出现危机?他们依赖的是些什么人?”元帝说:“君主无道,任用的都是些善于伪装的奸佞小人。”京房又进一步问元帝:“君主是不是明知奸佞而仍任用他们?还是觉得贤能才任用他们?”元帝回答说:“是认为他们贤能。”京房说:“但是,今天我们如何知道他们不是贤能的呢?”元帝说:“从当时的混乱局势可知大臣不够贤能。”京房说:“既然如此,任用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