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王阳明从杭州出发前,他的一位道家朋友对人说:“王阳明此番前去,必立大功。+咸*鱼?看.书/ -唔?错′内`容,”人问原因。这位道士说:“我触之不动。”
“触之不动”正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它是希望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时都应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不动心”也是王阳明自龙场悟道到江西剿匪这段时间传播的主要心学思想。黄宗羲说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阶段,“不动心”就是第一阶段。
王阳明创建心学后,发现来学习心学的人都有浮躁之心,所以要他们静坐以涤荡内心的欲望,使心保持一个澄净的状态。为了让人相信自己的心没有丝毫欲念,他讲“知行合一”,认为一个恶念就是一个行动,所以必须要静心。但他又担心弟子们把静坐当成目的,流入枯禅,所以提倡事上练。
这一切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存天理去人欲”,去人欲的目的就是让人心存天理,有真理在心,就不会对任何荣辱动心。-餿`艘`晓·税?蛧, ¢蕞¨薪.璋′节¨埂¨芯+筷\他以此希望人人都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任何事和物来触之,都不会因之而动。
也许下面这段记载于《传习录》中的问答可以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不动心,让内心强大起来。
弟子问:“这几年因厌恶学问,常常想独自静坐,以求摒弃思虑念头。但是,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更觉得心神不宁,这是什么原因?”
王阳明回答:“思虑念头,如何能打消它?只能让它归于正统。”
弟子问:“念头是否有没有的时候?”
王阳明说:“的确没有无念之时。”
弟子又问:“既然如此,因何说静呢?”
王阳明说:“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弟子说:“周敦颐为什么又要说‘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呢?”
王阳明说:“没有欲念自然会静,周敦颐说的‘定’也就是‘静亦定,动亦静’中的‘定’,‘主’就是指主体。*欣/捖¢ \ ?榊/戦+ \已^发?布\最+新?蟑+結-戒慎恐惧的念头是活泼的,正体现了天机的流动不息,这也就是所谓的‘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旦有停息也就是死亡,不是从本体发出的念即为私心杂念。”
弟子又说:“当用功收敛身心的时候,若有声色出现在眼前,还如同平常那样去听去看,只怕就不为专一了。”
王阳明说:“怎么能不想听,怎么能不想看?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只要心不去跟随它”就是不动心。正是这“不动心”的心灵正能量,才让王阳明创建了光芒万丈的盖世武功。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
1517年正月,王阳明到江西赣州剿匪。一年后,他写信叮嘱弟子们要全身心“存天理去人欲”。为了让弟子对祛除人欲的难度有深刻认识,信中有这样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中贼自然是“人欲”,而山中贼则是南赣地区的土匪。
他说破山中贼易,只是为了烘托祛除人欲有多难,实际上,破山中贼远没有他说的那么容易。
1517年正月初六,王阳明到达南昌。南昌官员向他递交了南赣地区的地理和土匪的详细资料。资料说,南赣地区山麓千里,崇山峻岭,洞穴密布,只有飞鸟能和外界沟通。这自然是土匪的安乐窝,因为官兵来时,他们能轻易地化整为零,官兵一走,他们又重新聚合。所以四省组织过多次围剿,但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