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是王阳明一生中最大的心理和生理疾患,他千方百计想要祛除它,可我们都知道,在没有青霉素的时代,肺病就是不治之症。-零-点+墈·书- -庚′芯?醉?快¨为了消除痛苦,王阳明选择服用术士们锻造的所谓仙丹。众所周知,道士的仙丹里含有大量剧毒化学成分“汞”和“铅”。偶尔服用不会有问题,可长时间服用就会积累毒性。明帝国中期的皇帝大都没有活过四十岁(朱瞻基三十七岁、朱见深四十岁、朱祐樘三十五岁、朱厚照三十岁),和他们长期服用这种化学药剂有直接关系。
也许王阳明服用仙丹是迫不得已,他有病在身。不过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他终于发现靠道教的养生术达到长生不老,甚至是最基本的强身健体也是痴心妄想。所以他才写了这样一首诗。
他说,“九转还丹”根本不在道士的手中,而是在我们的心中,它就是“良知”:“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527年农历十月初,王阳明抵达江西广信。¢d¢a¨w~e-n¨x+u′e′x*s¨w!.~c/o?m,三十多年前,他在这里拜见理学大师娄谅,由此步入理学之门。三十多年后,对娄谅而言,创建自己心学多年的王阳明已是他的逆徒。远在天上的娄谅可能永不会想到,正是这个逆徒才让他娄谅的大名传播得更广。没有王阳明,娄谅充其量不过是个理学研究者而已,因为他指点了王阳明,才一跃而成为理学泰斗。师傅靠弟子成大名,娄谅是个典型。
王阳明一进入江西,他的心学光辉史来临了。不但他在广信的弟子蜂拥而至,就连远在贵州的信仰者也跑来向他请教。王阳明早就听说广信的弟子们已为他设下接风宴,他不想太高调,所以就在船上陆续接见他的弟子们。由于弟子太多,他发现在船上接见他们有危险性,所以就传话说,等他从广西回来再和他们长谈。弟子们抱着希望,恋恋不舍而散。不过他后来失约了,回到广信的是他的肉体,他的灵魂登上了天堂。
对广信当地的弟子,他可以呼唤散去,可对从遥远的贵州来的弟子,他就不忍心了。_第′一·墈\书?旺. ·首+发^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王阳明连夜出发,第二天抵达了南浦。南浦沸腾了。南浦是王阳明当年和朱宸濠决战的战场之一,南浦百姓为王阳明能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已感恩戴德多年。王阳明在南浦受到的欢迎和广信不同。广信欢迎他的大都是弟子,而在南浦,欢迎他的更多是老百姓。老百姓欢迎王阳明的理由不仅是王阳明给他们带来了稳固的秩序和新生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对王阳明心学很感兴趣。
王阳明心学本来就是简易灵动的学说,只要有心,贩夫走卒也很容易就能成为王阳明心学门徒。南浦的百姓把王阳明请到岸上,把他扶进轿子里,你争我夺地去抬王阳明的轿子,一直抬进了衙门。当时街道上已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百姓们纷纷想近前看一眼他们人生中的导师王阳明。王阳明让他的弟子们妥善安排,他自己坐在大厅正中,开了东西两个门,大家排好队,从东门入再从西门出。这些人和徐樾一样成了虔诚的朝圣者,次第朝拜王阳明。
当时一个叫唐尧臣的人对这一场面万分惊愕。唐尧臣几年前曾听过王阳明的课,但他无法理解王阳明心学,所以半路退学。不过自我修行后,渐渐感悟出王阳明心学的真谛,于是又跑来向王阳明学习。他看到南浦的壮观而神圣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