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猴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猴 > 知行合一王阳明 > 第120章完结

第120章完结

而关于生存的欲望,王阳明说得很沉重:“人生在世,可能对一切声色名利和嗜好,都能摆脱殆尽。_新¨丸+夲?神-占~ ¢醉¢新?漳!节¢埂`辛/筷·但如果仍有一种贪生怕死的念头存留在心,就不能和整个本体融合。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如果在此处能识得破、看得透,这个心的全体才是畅通无阻的,这才是符合天理的表现。”

人可以没有名利之心,但不可能没有生存的欲望,蝼蚁尚且惜命。所以谁能真的看淡生死,谁就真的成为圣人了。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有段时间,王阳明的弟子陈九川表现出了抑郁的气质。他对王阳明诉苦:“自从跟了老师后就开始厌恶泛览博观,常常想独自静坐,以求摒弃闲思杂虑。可让人恼火的是,不仅未达到目的,反而更觉得心神不宁,我这是怎么了?”

王阳明笑道:“你这是痴心妄想啊,闲思杂虑怎么可能祛除?只能让它归入正轨。”

陈九川又惊又喜:“您的意思是,人不可能没有闲思杂虑的时候?”

王阳明点了点头。

陈九川起了疑惑:“既然如此,为什么圣人们要说‘静’呢?”

王阳明回答:“‘静’不是让你一动不动,动也并非不静。/x·1·9?9-t^x′t+.+c,o_m¨戒慎恐惧(对一个人喜怒哀乐情感及思想未发作时的一种警觉,有防患于未然的意思)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陈九川又问:“那为什么周敦颐说,没有私欲就能静。按这种说法,您说不能静,看来我们还有私欲?”

王阳明回答:“没有欲望当然能静,但这个静是‘定’的意思,定的是什么?不是心,而是‘意’。戒慎恐惧是在你心里流动,是活泼泼的,这就是所谓‘上天赋予人的命运,悠远深邃,永不停歇’。你说上天动了什么?可它一直在动。如果你的心真不动了,那就是死人。如果你的心乱动,而不是为了戒慎恐惧,那就是私念,就是不静了。”

这段问答的意思其实是这样的:思虑是人固有的。王阳明说,除非是死人,否则人人都有思虑。但要看你胡思乱想的内容是什么,如果内容是色、利、名,那就是私欲。

对于这个问题,陆澄很不明白。/咸¨鱼/看?书\ ^已/发!布+蕞′芯.章?劫.他问王阳明:“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可闲思杂虑,怎么也称为私欲?”

王阳明回答:“闲思杂念,到底是从好色、贪财、慕名这些病根上滋生的,自己寻求本源定会发现。例如,你自信绝对没有做贼之想,什么原因?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这份心思,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想法,似不做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哪里有闲思杂念?这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自然可以‘发而中节’,自然可以‘物来顺应’。”

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的“闲思杂虑”并非是闲的、杂的,而是有所指的。人在胡思乱想时可能会想好的,也可能会想坏的。人人都会想自己发财,人人也会想自己可能会碰上倒霉事。这些胡思乱想的背后,其实都是我们对名利的奢望和怕失去的担忧,它们都属于非分之想。如果你真看淡名利,如果你真看透生死,你就不可能在平时胡思乱想。

当然,王阳明所以说闲思杂念也属于私欲,还因为闲思杂虑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还没有被实现。所以我们思虑的善恶、是非,并非如白昼和黑夜那样容易分辨。我们以为正在对未来憧憬,实际上却是贪欲。我们以为正在勾勒当一个伟大的人,实际上却是好名的私欲。在这些真假难辨的闲思杂虑中,很容易会让良知无法判断,最终会遮蔽良知。

所以王阳明说,一定要根除闲思杂虑,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那些影响闲思杂虑的私欲给克掉。但这又是个难题,谁不喜欢名利,谁不垂涎美女,谁不爱听靡靡之音,谁不对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