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猴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猴 > 知行合一王阳明 > 第132章完结

第132章完结

王阳明回答:“把‘知’‘行’单独拿出来说,这实在是古人的用心良苦,全是因为世界上有两种人的缘故。+求.书?帮? .首^发_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去做,在做事中就像是流水线上机器人,只是机械地做,不懂得思考。对这种人,就要特意提个‘知’,告诉他,不要做机器人,要在做事中用过脑子,这样,他才能真的‘行’。

“还有一种人,每天茫茫荡荡地没有目的地思考,任凭想象把自己拖进幻想的梦呓中,从来不想去实践。对这种人,就要特意提个‘行’字,告诉他,就是胡思乱想,也应该有个思路在。这样,他才能真的‘知’。

“这就好比我们喝茶,茶水是由茶叶和白水组成,两者缺一不可。但有人就吃茶叶,而有人就喝白水。对吃茶叶的人,我们要告诉它,用水,这样他才能喝到茶水;对喜欢喝白水的人,我们要告诉他,放茶叶,这样他也能喝到茶水。”

这就是古人何以要单独提知行的原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从空间来看,“知行”是两道铁轨,不可分割;从时间来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k!a^n+s!h`u~d·i/.·c¢o?m′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的开始和终结,绝不能有始无终,更不能虎头蛇尾。

关于这一点,王阳明是这样解释的:就算你是个吃货,也肯定是有了想要吃的心才知道你要吃东西了。要吃的心属于“意动”,是“知”,这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而你吃的东西是什么味道,肯定是放到嘴里后才知道,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比如你喜欢户外,你肯定是有了想要走路的心,才会去走路。想要走路的心就是“意动”,是“知”,这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而路是坎坷还是平坦,只有你走了之后才知道,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

我们想要知道西红柿好不好吃,必须要吃它,要吃它就是“意动”,是“知”,这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而西红柿到底味道如何,只有你吃了后才知道,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如`文!网· ~最/薪′蟑?結,哽·歆/哙/

想要知道衣服是否合身,必须去穿;想要知道水的温度,必须要去感觉;想要知道红烧牛肉好吃还是水煮牛肉好吃,必须要去吃。你不吃,就没有“行”,你就不知道哪道菜好吃;你不想知道两道菜哪个好吃,就没有“知”,你更不可能知道哪道菜好吃。所以,缺了“知”和“行”的哪一个,都不成,因为它们是合一的。

问题是,王阳明说,现实中就有一种人,总是希望自己先知,然后再去行。可天下的知识那么多,只能把自己活活累死,而终身不能行。

有一点值得补充,王阳明所说的“先知后行”的人,不仅仅指不去实践的人,还有一种是死背书本知识而不思考的人。因为王阳明说过,有目的性的思考本身就是行。

一念发动便是行了

几百年来,很多唯物主义者都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横地意淫成“实践出真知”,这并没有错,可却不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本意。

王阳明提“知行合一”的本意是这样的:每个人眼睛都能看到一百米开外的事物,但对于近在咫尺的眼睫毛却看不到。每个人谈到“知行”的问题时,只能看到在现实中发生的事,这样就产生了一种观点:有些好事,我只“知”不去“行”,固然是错的。但有些坏事,我只“知”不去“行”,那肯定就是对的了。

比如,我每天都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