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猴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猴 > 乾隆十三年((乾隆三部曲第一部 > 第29章完结

第29章完结

[19] 参见高王凌:“一个理想的追求——十八世纪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美)《知识分子》1987:秋季号。/精*武\小,税-徃+ ~首?发-

[20] 参见汪晖:“重读《孟子字义疏证》”,《清华历史讲堂初编》,页309。

[21] 参见高王凌:“清朝统治的满洲特性”,2010年2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满族历代社会与宗教”研讨会论文。

[22] 据吕思勉先生说,宋儒论治,但欲以古为法,遂至欲复井田封建,实具有“彻底改革之精神”(皆欲大变现局);并此原理而不认者,必为庸俗之宋学家矣(《史学与史籍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页568),“彻底改革”,当然就增加了它实现的困难。

[23] 据说,世宗皇帝屡屡鼓吹儒释道三教同源,“尝告近臣曰:朕欲治世法十载,然后开明释法”(《啸亭杂录》卷1);并在宫内养着一批和尚、道士,甚至参与机密情事,如国师文觉日伺宸扆,参密勿,上倚之如左右手。^0*0!晓-税¨徃, ¢无·错\内.容¢传闻隆、年之狱,阿、塞之死,皆文觉赞成。今上登极,皆放还山(萧奭:《永宪录续编》);又,据梁启超云:康熙末,耶稣会党太子,喇嘛党雍正(《清代学术概论》,蒋方震《序》,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御批纲鉴》(卷101)云:“方外之人,经涉世务,鲜有不生衅滋事者”。

[24] 《朗潜纪闻·三笔》卷1:国初,太常寺乐官用道士承充。乾隆间,高宗特谕廷臣:二氏异乐,不宜用之朝廷。乃别选儒士为乐官(遂有“乐部”之设)。又,乾隆五年敕部定议,嗣后正一真人不入班行,授秩五品;乾隆三十一年,重定为正三品。

[25]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己酉谕,《高宗实录》卷352;又见《朗潜纪闻·二笔》卷9《任啟运受两朝礼遇》。

[26] 《啸亭杂录》,中华书局,北京,1980,页15-16;《朗潜纪闻·二笔》卷8:“乾隆朝举经学,顾(栋高)、陈(祖范)、吴(鼎)、梁(锡屿)四君,同授司业”(即乾隆十四年事);敕将梁锡屿所著经学,翰林、中书各誊写一部;吴鼎所著书,奉谕著录四库。\晓_税\C!M?S* `耕.辛.醉\筷?“圣朝尊经重道,疏逖不遗,宜乾嘉后朴学蔚兴,继四先生而起者,家许、马而人郑、孔也”。

[27] 余英时语。

[28]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页477。

[29] 《郎潜纪闻初笔》卷9《乾隆初年太学得人之盛》。

[30] 关于十八世纪经世学派,参见高王凌:“18世纪经世学派”,《史林》2007:1;根据这一种新的近代史观,中国从十八世纪(不是“鸦片战争”,更不是二十世纪以后),就开始她的“现代化”建设了。尽管其努力还很不够(否则岂不成了英国一类的“先发国家”)。为此戴逸曾表示,可能还存在第三个方面,即开始了各国疆土的武力开拓(这点可称之为新的民族国家的建设),参见见高王凌:“刘松龄:最后的耶稣会士”,《中国文化研究》2006:4,页170。

[31] 曾国藩《家书》中云: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辞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大约是受唐鉴“为学只有三门”之说的影响。以后又得一二良友,知有所谓经学者,经济者。至咸丰元年,始增加第四科“经济之学”。

[32] 在《皇朝经世文编》中,所收陈宏谋的文字仅次于清初顾炎武;在魏源笔下,他不但是十八世纪的中流砥柱,也是十九世纪经世学的开路先锋,参见罗威廉(William T·Rowe):Saving the world:Chenhongmou and el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