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作者:张永廷【完结】
编辑推荐
一部杨家将,几代王朝事。/萝·拉+暁/说! _首.发^忠烈英雄,杨门女将,潘杨恩怨,天波府……三实七虚,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是人们的愿望、想象与演义?让我们走进历史,厘清这段千年的故事传说。
内容推荐
北宋时期,杨业及其子孙三代捐躯于抗辽一线,他们的故事在民间不断传扬,历经宋、元、明、清,“杨家将”与时俱进地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和色彩。
本书史料翔实,甄别严谨。虽然杨四郎、八贤王、杨门女将等人物在历史上查无此人,但却是一些历史人物和故事被移花接木的结果。在小说和传说的想象背后,隐含了许多历史的影像与细节。从这个切面,还可以了解北宋文臣与武将的关系、北宋宫廷事变、朱元璋与朱棣的冷酷肃杀;可以了解范仲淹、狄青、欧阳修、申佑等历史人物。
作者简介
张永廷,供职于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文学学士、军事学硕士,《北京文史资料》编辑策划。·比?奇¢中\文.徃/ ^勉¨沸¢跃/黩,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著有散文随笔集《忽然想你》,编有《春满军营》、《怎样打赢舆论战》等。已完成长篇小说《军转干部》、《爱伤你》等,长篇政论《我们的台湾:一个中国军人眼中的台海问题》等。
=================
第一章 杨家将故事的发生与演变
对于很多人来说,最初了解杨家将是从刘兰芳的评书开始的,其实,杨家将故事已流传了近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间基础,刘兰芳的评书只不过是对杨家将故事的又一次推动和普及。
一 从欧阳修写的一篇墓志铭说起
若从老令公杨业论起,杨家将事迹最早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现今存世最早记录杨家将事迹的是北宋一代名臣欧阳修,他在1051年写过一篇墓志铭,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并且指出杨家将故事在当时已是“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可见杨家将故事流传范围之广。*欣/捖¢ \ ?榊/戦+ \已^发?布\最+新?蟑+結-
这篇文章作于杨业死后的第65年,距离杨延昭去世已37年,篇名叫《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是杨家的后人,名叫杨琪,杨业乃其伯祖。
欧阳修当时名满天下,无论是写墓志铭还是送行诗都很有影响。在那个年代,请人为前辈写墓志铭是很体面的一件事,能请到欧阳修写墓志铭更是倍加荣耀。杨琪的墓志铭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方面得益于欧阳修,另一方面也归功于他的儿子杨畋。
杨畋的曾祖父是杨业的弟弟,名叫杨重训。他虽然是杨家后人,但因不是杨业嫡传,一般的杨家将故事都没有将他收入。杨畋与杨文广同时代,从官方的角度看,他的影响力比杨文广更胜一筹。杨畋是宋仁宗时代的文臣,堪称文武全才,与韩琦、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都有交往,有一段时间还做过包拯的财政助手,终年56岁。有人推测他与欧阳修很可能是同科进士,就像现今的大学同窗,有一定的交情是很正常的。1051年,杨畋在朝中担任吏部员外郎,与欧阳修同殿称臣,有这样一层关系,双方应答互动更为方便。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欧阳修是个文学家,其实他还是很有名望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在写这篇碑文之前两年,即1049年,42岁的欧阳修在经历了4年贬居之后重新回朝,先后出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数年后,他受命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后来又独自编修了《五代史记》,也就是《新五代史》。欧阳修在史学方面的造诣,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他对杨业父子评论的真实与准确。
1051年,44岁的欧阳修为杨琪写墓志铭的时候,杨家将第三代人物杨文广正在抗击西夏,当时应该是50岁左右,比欧阳修还大上几岁。第二年,也即1052年,副枢密使狄青率兵南征,杨文广就在军中。
杨文广之父杨延昭镇守三关之际,欧阳修正处于童年时光,他很可能也听到过不少有关杨家的故事。
《宋史》中讲,杨延昭死时,“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那些望柩而泣的民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