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年推行避讳之时,杨延朗已进入了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当时人们叫的更多的可能还是延朗,一时改口并不容易。,小?税_宅^ ¨最!欣*漳*结+哽^芯?快`他生前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叫杨延朗的,杨延昭这个名字应该是在他1014年身故之后才流传开来的。
如果抛开宋史的这条脉络,杨业七个儿子的名字,小说故事中的记载非常混乱,可以算得上是一笔糊涂账。以“杨六郎”为例,上文提及的杨延朗也好,杨延昭也好,都是于正史有据的。但元曲《昊天塔》称杨六郎为杨延景。而同是杨延朗这个名字,元曲中是四郎,明曲中是五郎,演义及后世流行的戏曲中又是六郎。宋元以后的许多故事,杨六郎又被称为杨景、杨延昭,景成了他的字。从元代开始,很多戏曲里的杨六郎,大多都称为杨景。
为什么杨延昭又被叫做杨延景,《杨家府演义》的解释是,“昭”字犯了宋太祖之子赵德昭的名讳,所以改名杨景。这话有点牵强,杨六郎改名为杨延昭,是在1012年,其时杨六郎差不多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赵德昭已死了十几年,也从没听说过谁要避赵德昭的讳,而避赵玄朗之讳是真宗专门下过诏的。?幻.想?姬, ?首*发¢如果既要避赵玄朗,又要避赵德昭,那就不会有杨延昭之说了,直接改成别的名字不是更好吗,何来杨延昭这一中间环节。
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六郎上场时就自称名景,字彦明。弟兄七人,名为平、定、光、昭、朗、嗣,与《杨家府演义》、《北宋志传》都略有不同,既有杨景,又有昭和朗两个兄弟,也不讲什么避讳不避讳了。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调兵破天阵》和《焦光赞活捉萧天佑》,杨六郎都名杨景,而兄弟7人的名字又略有差异。《开诏救忠》、《活捉萧天佑》都说是平、定、光、辉、昭、朗、嗣,又说杨景字彦朗。看来杨景就是彦朗(延朗)比较可信,后世改称杨延昭倒是根据史书校改过的,因为《宋史》在元末才问世,那些杂剧是不可能受其影响的,倒是明代以后的剧作可能受影响比较大。所以,在明代传奇《三关记》等戏中,杨六郎都已改称杨延昭了。
清代宫廷大戏《昭代箫韶》,是在许多传统剧目的基础上重编的,杨家将名字又另有一套。杨继业有8个儿子,大郎杨泰、二郎杨徵、三郎杨高、四郎杨贵、五郎杨春、六郎杨景、七郎杨希、八郎杨顺。.2!芭!看.书¢王* ?勉?废′岳?独.杨六郎还是叫杨景,这种说法似乎是从元杂剧承继而来。《昭代箫韶》中杨继业提到“长子杨延平”,佘太君提到“吾儿延昭”,其余各人再没有提及,给人的感觉也是杨家诸子的名字很不确定。
杨业之子的名字颠倒多变,但整体精神并没有改变,杨六郎仍是其中最具风采的一位。
二 延昭因何称“六郎”
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但实则不然,而且细究起来也很有意思。杨业有七个儿子,史书对此有明确记载,但排行问题却往往发生争议,分歧最多的就在于“杨六郎”是不是第六个儿子。
宋史《杨业传》:“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为供奉官”,其余三子并为殿直,再加上随同杨业战死的延玉,一共是七个儿子。除了杨延朗,史上都只提到了他们的名字,没有详细的事迹交代。根据史料分析,杨延昭比杨延浦以下的五位都要大。《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太平治迹统类》与宋史的记载大体一致,称杨业死后,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等五人”,没有包括最小的孩子延彬。按宋代律例规定,未满15岁不能赠官,当时延彬年龄尚小,所以并未受封。《太平治迹统类》是宋人彭百川所撰,书中记载了很多宋朝典故,对朝廷大政及诸臣事迹记录得比较清楚,与《续资治通鉴长编》一样,成书都比《宋史》要早许多年。
《宋史·杨业传》称延昭为“其子”,后面延浦等人只称“次子”,显然延昭应该比延浦等五人大,他不可能排行第六。而从年龄上推算,杨延昭也不可能是老六。杨业死时约五十六七岁,当时杨延昭29岁,老七还不足15岁。如果杨延昭为老六,则与老七年龄相差太大,也就是说,杨业在27岁之前的5年时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