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杨文广才智的事件,史书记载的少之又少,只有筑城筚篥这件事还算是比较突出。\暁?税_宅¢ ,更+欣~罪_全^他判断敌情准确,行军布阵快速,有勇又有谋。事后手下将领问他为何事先要虚张声势,杨文广回答说,筚篥是兵家要地,如果敌人知道我们的真实意图先而据之,我们就没有完成计划的可能,必须抢在他们前头实施行动,让他们措手不及。
文广据筚篥建堡后,切断了西夏王国与岷山地区氐羌部落的联系。他一面加固城防工事,一面自鸡川砦(今甘肃天水市)至南谷筑堡,此后古渭东南数百里皆成宋朝“内地”。宋神宗闻报大喜,“诏书褒谕,赐裘衣带马”,改筚篥堡为“甘谷堡”。由于御敌有方,秦凤路的兵力和军储都大为增强。
筚篥堡建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六七月间,距今已近千年,仍然沿用。距筚篥堡不足20公里处有一安远寨,又名柳州城,当地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与杨文广的父亲杨延昭有关。
据说当年西夏侵扰,宋王感到威胁很大,下诏令杨延昭率十万大军出征。·s*h\u!y^o·u¨k¨a\n~.~c`o?m^杨延昭当时驻军广西柳州,征战西夏时受围攻退守安远,见当地两河环抱,依山背川,土地平旷,便筑城坚守。
驻扎已定,杨延昭问当地居民此处叫什么名字,百姓说一直无名。杨延昭想,我过去在柳州做郡守,那里绿柳遍地,山清水秀,到这儿也是山清水秀,绿柳成荫,干脆就叫柳州城吧。由此可见,安远也算得上塞上江南。
后来杨延昭班师回朝,百姓将他曾经穿过的一件战袍埋到城南盈谷山顶,并于山腰平地设牌位以祀,年长日久,香火渐盛,人们就把盈谷山称为香台山,把埋有杨延昭战袍的山顶大土堆称为六郎坟。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却可以反映百姓对杨家将的景仰。西夏攻取筚篥的计划失败以后,转而自清水河谷南下谋求渭水流域。韩琦建言朝廷,任命杨文广知泾州镇戎军,以加强当地的防御。镇戎军为至道元年(995年)所设,在现今的甘肃固原县。
这一年杨文广已69岁,若以虚岁计,已是年过古稀,老将迟暮是不争之事实。~萝′拉¢暁-税′ ?更?欣¢醉+哙^在杨文广的最后时代,中国顶尖的几位人物已然登场。王安石46岁,司马光49岁,苏东坡31岁。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推行变法,王安石与司马光大红大紫的年代由此开始。而在此前的1057年,年方二十的苏轼兄弟由四川来到京城一举中第,宋仁宗盛赞他们是未来的相才。
杨文广虽然算不上宋朝的顶尖人物,但杨文广所处的时代却是顶尖人物云集,中国文化的繁盛几乎触到了云层的最顶端。杨文广之后,宋朝最好的年华也随风而过。杨文广死后50年,北宋灭亡。1072年,陕甘经略使王韶统大军向西夏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促使西夏王国向宋廷称臣,维护了边境的安定。
六 梦断边关
就在宋与西夏发生战事的时候,辽道宗耶律宠基乘机挑起事端,要求宋割让北境土地,企图使宋两面受敌。1069年,杨文广以70岁的高龄被调往北线,以步兵都虞侯的身份兼领定州路副都总管。定州屯重兵,位于中部,是防契丹南下的要冲。如遇重大战事,皇帝御驾亲征,行营必设在定州。杨文广所受之职是定州路的副帅。自从1004年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和好多年,北部防务已十分松懈。
1073年六月,边防通报发现辽人有异常动向,神宗非常担心,但国内的改革已进入到攻坚阶段,主政的王安石不想节外生枝,没有把河北防务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他开导神宗说,不必担心,只要加强军事训练,完善边防城垒就应该没有问题。十月,宋朝在西线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神宗却高兴不起来,他更担心辽国的进攻,而且据当时的情报分析,辽人很可能南下入侵。如果假想成真,宋军两线作战将会非常被动。王安石再次为他宽心,辽人不会轻易放弃和平局面,双方毕竟维持了70多年的和平。宋神宗仍然不能放心,王安石进一步解释说,即使出现不利局面也不用惊慌,对辽可以主守,对西夏可以主攻,西夏不足畏惧。
熙宁七年(1074年),辽国开始寻衅发难,借口宋军越界筑城进入蔚、应、朔三州,派使臣到宋都争河东地界,要求以雁门山为分水岭划界。九月,双方派使在代州进行谈判,谈判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