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猴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猴 >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 > 第46章完结

第46章完结

第三,德芳兄弟与杨家将并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求?书\帮· ~首\发,赵德芳生于959年,死于太平兴国六年,也就是981年,当时杨继业归宋不过两年,杨延昭才24岁, 还不是边关重将,潘杨一案也尚未发生。杨继业战死沙场的时间是986年,那时赵德芳已经去世5年。而赵德昭比赵德芳去世还要早,是在979年北伐失利之后,当时杨业刚刚归宋。赵德芳与杨继业是否有过接触,史上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所谓赵德芳为杨业之冤讨回公道之说绝无可能,赵德芳怎么可能干预身后之事。因此可以断定,赵德芳兄弟与《潘杨讼》、《寇准背靴》、《辕门斩子》中的那个“八贤王”是没有什么干系的,那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们早已长眠地下,对杨家将爱莫能助。

在澄清了这几个疑问之后,现在可以集中精力来关注更大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德昭到底是怎么死的。《贺后骂殿》中说赵德昭撞死于金殿,这种说法有些什么根据?赵德昭的死与赵光义夺位有没有关系?所有这些问题其实都与一个问题有关,那就是赵光义是如何登上王位的,这个王位到底应该由谁继承?要揭开这个谜团,就不得不翻出宋朝初年帝位传承的陈年老账,也必然牵涉到宋初的两大疑案“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秒!彰?踕/暁!税\枉^ ·无,错?内*容.在追溯这两个典故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探明赵德芳与赵德昭的身世、死因及其在宋朝的地位作用。

二 “金匮之盟”与传位之争

“金匮之盟”的核心是兄终弟继,也就是说宋太祖死后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他的儿子。按照赵光义和赵普的说法,“金匮之盟”的订立应该在961年,太祖就位之后的第二年六月。当时赵匡胤的生母杜后病重,临危之际召见太祖,问他何以得天下。宋太祖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全是因为父母积德行善才有今天。

杜太后正色道,你能够顺利谋得天下,是因为周世宗让年幼无信的儿子当了皇帝,假如后周有一位年长有威的皇帝,你还能得到天下吗?随后,杜太后嘱咐宋太祖把帝位传于赵光义,不要传于幼儿之手,以保全宋室江山。*r·a+n′t?x¢t../c¨o¨m¢宋太祖表态一定遵从母亲的教诲,赵普受命将杜太后的遗命记录在案,藏在了金匮之中,这就是史上所传的“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所提到的兄终弟继的方案并不是杜太后首创,早在商代就有先例,但这种办法实施得并不顺畅。“兄终弟及”看起来可以解决弱童当政的问题,但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矛盾,那就是在弟继兄位之后,接下来的继承权应该给谁?

按理说应该传位于“兄”之子,但当政的“弟”往往存有私心,总是想方设法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所以商代的传位一度非常混乱,后来实行了传位于子的办法,王室就比较安定。

到了西周,为了矫正商朝“兄终弟及”所带来的弊病,周公吸取商代传位教训,创立了嫡长制继承方式。所谓嫡长制,就是根据母亲身份的贵贱尊卑将皇子区分为嫡子和庶子,以此确定继承人的资格和顺序。因为当时君王多妻,孩子众多,必须保证国家最高权力在限定的范围内平衡过渡。从此,中国大多数封建王朝都沿袭了这种制度,将之奉为不可动摇的“万世上法”。

宋太祖善读书、喜学习,估计不会不知道这些前朝旧事,而且他登基以后采取的种种措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巩固宋室江山,确保长治久安。关于皇位继承权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并不是太复杂。自西周以来,一直都按照“父位子承, 长幼有序”的原则进行。赵匡胤共有四子,其中前三子为原配贺氏所生,长子滕王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夭亡,赵德昭是次子,赵德芳是第四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也就是说德昭虽然不是长子,但却是在世的最年长者,如果赵匡胤想把帝位传给德昭,那将是天经地义的事。

按照皇室惯例,皇子成年,都是要封王的,然而宋太祖在位时,他的两个儿子都没有被封王位。相反,其弟赵光义却被封为晋王。德昭只被封为“贵州团练使、同平章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