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猴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猴 >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 > 第82章完结

第82章完结

十二寡妇征西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征伐的对象等等都无法确定统一,可见十二寡妇征西的传说色彩太浓,十有八九是子虚乌有之事。!纨,本¢神¢颤- ~冕-费\越`毒/所谓征西,西在何方,也是众说不一。

《杨家府演义》指的是新罗国,《北宋志传》讲的是西夏达达国,而豫剧说是西羌,扬剧称是西夏,《太君辞朝》里说的是黄花国,这黄花国到底是何国也不得而知。杨家将小说

第47回描述了对方的长相,“番帅生得面如青靛,眼若铜铃,须发似朱染就,甚是可惧”,这不是东方人的长相,倒是西方人的模样了。

二 寡妇背后的时尚之痛

杨门女将“十二寡妇”这朵艺术奇葩是在封建礼教正严的时候盛开的。杨门女将最早出现在元代,到了明清,她们的戏份越来越重,逐渐成为故事的主角。也就是说,她们“成长”在女人逐渐把脚裹起来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个朝代,妇女的地位最低。唐代宋若莘、宋若昭姐妹俩,搞了部所谓的《女论语》,这部书在北宋以前影响并不大,但到了南宋之后,程朱理学大行于世,《女论语》成为后世女性的行为准则。!看_书^屋~ \已¢发/布+醉_新?章-結.

宋若莘是唐代贝州(今河北省清河县)人,擅长文辞诗文,志向高远,一生未嫁,“以艺学扬名显亲”。唐德宗贞元中期,宋若莘被召入宫中,封为“学士”,贞元七年(791年),皇帝下诏让宋若莘总领秘阁图籍。在此期间,宋若莘“恐女教未修”,编撰《女论语》10篇。后来她的妹妹宋若昭对《女论语》进行了加注解释。

《女论语》仿《论语》而作,采用问答的形式写成,论述了古代女子所应遵守的规范,明清时被编入《女四书》,分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管家、待客、和柔以及守节共十二章(见附录)。

《女论语》详细规定了古代女子的言行举止和持家处事应遵循的各种礼节,声称“若依其信,是为贤妇。罔俾前人,独美千古”,如果不能做到就是“懒妇”、“恶妇”、“愚妇”、“蠢妇”、“泼妇”。?k¢a/n/s+h.u!w^a?.·c¢o′m?在封建时代,《女论语》的要求就是淑女贤妇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今天看来,其中所言未必全无可取之处,比如第九“营家”提倡“一生之计,惟在于勤。一年之计,惟在于春。一日之计,惟在于寅”,但就整体而言,《女论语》更多的还是被视为束缚女子的枷锁和桎梏。其中立身部分是这样规定的:“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行。”

女人的地位卑微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除了《女论语》之外,“三从四德”自明代以后对女人的影响也格外深远。“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男权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道德、行为、修养等方面提出的规范性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时的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妇女,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应该对男性绝对服从。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九嫔”是其中的较高职位,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礼数。“四德”本来是宫廷妇女的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