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寡妇征西”是另一种形式的民族气节大展现,出现在明清一代绝非偶然,那是个喜欢拿寡妇说事的年代。-m¢a-n′k?a.n?s?h-u^.`c/o,m′杨门女将成为国家兴亡的决定性因素,是对中国历史上男女观念的一大讽刺,也是对男性统治的国家乱到无法收拾的某种虚幻想象。每逢国难无助,便有人拿女人说事,这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解脱,是企图用幻想的迷醉掩盖现实之痛的无奈。
除了保家卫国,“杨门女将”的出现,还有另一番使命。“杨门女将”兴盛在妇女地位最为低落的时代,朱元璋一当上皇帝就命儒臣修《女戒》,朱棣则大修《古今列女传》,用古代贤德妇女的所谓事迹来教育妇女。“有子则守志奉主,妻道也;无子则洁身殉夫,妇节也”。杨门十二寡妇莫不守妇道,战场上神勇无敌的杨门女将与封建社会对妇女忠孝节烈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她们都有很强的忠孝节烈观念,堪称时代的楷模,成为教化女人遵守“妻道”、 恪守“妇节”的杰出榜样。?c¨h`a_n~g′k′s¢.+c~o/m_
三 巾帼群英各显神通
“杨门女将”手段高强,她们身上体现了新的审美理想和价值标准,有别于其他古典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无论是“三国”还是“水浒”,主角都瞄着那些好汉,女人只是配角,形象甚为不堪。《水浒传》中的女人,漂亮的都是祸水,能战的不是母老虎就是母夜叉,没一点女人味。稍微好一点的扈三娘还出身于邪恶世家,不得已只能忍气吞声地嫁给武大郎似的人物矮脚虎王英,完全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三国”讲述的是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的故事,女人偶尔点缀其中,要么是玩物,要么是祸水,要么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们深居闺阁,行不露足,笑不露齿,弱不禁风。
杨门女将则完全不同,佘令婆,柴郡主,穆桂英,八娘,九妹,杨宣娘,十二寡妇,个个光辉照人,她们同男人一起冲锋陷阵,其智勇有时更胜男人一筹,使男英雄都相形逊色,在她们身上寄寓着作家和民众的理想。-纨^夲+鰰`颤¨ !已^发^布_蕞~欣?蟑,劫!
杨门女将的形象塑造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
(1)大胆热烈,率真可爱。
从佘太君、柴郡主,到穆桂英,再到杜月英、窦锦姑、鲍云飞,这些嫁入杨门的女子都能够放下少女的矜持,不受世俗界限制约,勇敢大胆地示爱。
她们要么有高出男将的本领,要么有高于杨门的地位,人又贤慧通达,愿意以身相许,由于她们总是处于强势,容不得男人不接受这门婚事。
穆桂英在生擒杨宗保后见其“生的眉目清秀,齿白唇红”,不禁心动,“暗忖道,若得此子匹配,亦不枉生尘世”,于是“密着喽啰将匹配之事道之”,就这样二人成就了一桩美事。令婆最后说:“此女真吾孙之偶也。”
杨文广与三位女将的婚事,也都是在打斗中擒将逼亲。她们对杨文广一见倾心,原因其实很简单,也很实在。一是杨家小将甚是俊美,二是杨家为名门,自己终身有靠。杨文广的貌美被宣扬到极致,他六十多岁出征的时候,犹被敌方视作美男。
最初月英把想与杨文广“成就鸾交”的心事告诉了锦姑,没想到锦姑先下手为强,率先逼杨文广成亲。本来女孩的私房话就不轻易与人,月英得知锦姑占了先机之后,一怒之下率兵攻打锦姑。
为了嫁个如意郎君,两个昔日的好姐妹差点成为仇敌。以今天的眼光看也够大胆火辣的了,何况是在程朱理学统治思想的年代。她们不仅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婚姻,而且都是最后的胜利者。妇女的婚姻由自己决定,一旦看中就大胆、主动地去争取,完全没有门第观念,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种敢于追求幸福的胆大妄为,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而备受人们的憧憬和喜爱。
(2)英勇无畏,充满智慧。
杨家归宋后,在“兄妹晋阳比试”一章中,八娘九妹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情节很像“三国”里温酒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