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宣帝的努力,汉王朝的确是出现了一种新气象。?墈*书¢屋* \免`废·阅·黩¨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称赞道:“孝宣之治,赏罚分明、决策果断、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都能胜任,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从元、成间很少有能比得上的,亦足以推断官员尽职尽责,百姓安居乐业……光宗耀祖,泽被子孙,可以说是中兴,侔德殷宗,简直就是周朝了!”班固是把宣帝比作殷商时的武丁和周宣王。
昭宣时期这些政治、经济政策的推行,实现了日渐衰微的西汉王朝的复兴,对于这差不多四十年的历史,各个朝代的史学家们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政治清明,法律得以执行,边境稳定安宁,周边蛮族归服,其中虽难免有夸大之处,但也不能不承认“昭宣中兴”是一个封建统治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较快的历史阶段。
宣帝时,尽管社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得到很大缓和,但他并没能清除掉造成西汉政权风雨飘摇的根本弊病——土地兼并问题。另外,宣帝宠爱谄媚顺从之人,排斥骨鲠直言之士。-精′武/晓`说-徃* ¢追`罪-薪!蟑,洁·比如御史大夫陈万年就是靠溜须拍马起家的,连他儿子都说:“父亲教我的,就是要学会如何说奉承话。”而杨恽、盖宽饶等人却由于上书直言而被杀。宣帝尤其宠信宦官,后世谋反的宦官石显、弘恭就是在宣帝时大权在握的。宣帝晚年的生活也日益糜烂,其对宫室、服饰的要求都大大地超过了昭帝。故而,宣帝时“中兴”的西汉王朝,已经埋下了祸患,汉王室的衰落已成必然。
第七章 西汉濒危
汉朝至宣帝之子元帝时,逐渐走下坡路。农民失去土地,或经商,或为奴,或被逼为盗贼,尽管政局还算稳定,但诸多不稳定因素已经逐渐显露出来。
成帝时,西汉朝政败坏,成帝大兴徭役,加重赋税,百姓生活日趋困苦。成帝好色荒淫,误国误政,朝廷相继为王姓外戚控制,帝舅王凤、王商、王音、王根兄弟四人和王凤侄王莽相继担任大司马的要职,朝廷中重要官吏和刺史郡守,多出于王门。
哀帝时,西汉王朝的危机更加严重,尽管哀帝想有所作为,重振汉室,但社会弊端和朝廷内外的牵制积重难返,哀帝自暴自弃,沦落为更加荒淫无耻的帝王。¨b/x/k\a~n.s`h*u_.¨c.o\m.
哀帝纵欲过度而死,年仅九岁的平帝即位,大权掌握在大司马王莽手中,汉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1.石显弄权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三月,汉宣帝病危,同年十二月,驾崩于未央宫。太子即位称汉元帝,大司马史高、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奉诏辅佐幼主。
(1)萧望之蒙冤
乐陵侯史高因为外戚的缘故主管尚书事务,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全力协助。萧望之精于儒学,在当时颇有名气,他和周堪都曾当过元帝的老师,元帝对此二人非常信任,多次设宴款待二人,谈论历代的兴衰成败,探讨治国方略。萧望之推荐出身皇族、通晓儒家经典、品行端正的刘向出任给事中一职,与侍中金敞同在元帝身侧,纠正元帝的过失。四人齐心协力,共同引导规劝元帝推行轻徭薄赋,全力纠正政治上的失误。元帝对此很是赞赏,所以接受了。史高只是徒具高位,跟萧望之不和。
仆射石显、中书令弘恭,从宣帝时,就长期握有中枢机要,对法律制度十分熟悉。元帝即位后多病,考虑到石显长期担任要职,又是宦官,没有什么嫡亲势力,在朝中没有结党营私,精明果敢,足以信任,于是委以重任。朝廷事无大小,全通过石显转奏,皇帝只是进行最后的裁定。石显的地位超越文武百官,群臣都对他很恭敬。石显为人圆滑,通晓事理,十分明白皇帝的心思。他狡诈凶残,常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他人,任何一点小小的矛盾,都会被他滥用法令进行报复。他跟车骑将军史高狼狈为奸,常常以旧制度作为治理国家的准则,不采纳萧望之等人的建议。
萧望之等人对许氏家族和史氏家族的放纵深恶痛绝,又痛恨石显、弘恭的专权,于是向元帝上书:“中书是颁布诏令的地方,位居朝廷中枢,统管机要,那里的工作得靠光明正大的人去做。元帝由于常在后宫寻欢作乐,所以才启用宦官,这并非古代的制度。应解除宦官的中书职务,这样才不违背古代君主远离受过刑罚之人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