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这项建议加深了萧望之同史高、石显、弘恭的矛盾。而元帝亲政不久,谨慎谦让,不想轻易改变祖先的制度。所以这件事一拖再拖,最后还是把刘向从朝中调出,担任外朝宗正官。
萧望之、周堪屡次向元帝推荐著名儒士和杰出人才,使之担任谏官。会稽郡人郑朋私下想投靠萧望之,于是上书元帝,告发车骑将军史高派门客营私舞弊,以及许、史两大家族子弟的种种恶行。元帝让周堪看了这份奏章,周堪上书说:“诏令郑朋在金马门等待召见。”郑朋于是上一份签呈递交萧望之,说:“现在将军为国家出谋划策,是像管仲、晏婴便止步不前?还是忙得废寝忘食,要创下像周公、召公那样的功绩才罢休呢?如果像管仲、晏婴而止步不前,那么我将返回故里延陵看守祖先的陵墓,直到老死。假如将军兴复周公、召公留下的事业,博采众言,那么我甘愿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萧望之于是接见郑朋,真诚相待。后来发觉他是投机取巧的奸邪之徒,便不再与他交往。郑朋是楚地士人,于是恼羞成怒,就改投史、许家族。对他过去所做的事辩解说:“我是受周堪、刘向指使才那么做的,我远在函谷关以东,如何得知朝廷里的事?”侍中许章上书请元帝亲自召见郑朋。郑朋在见过元帝,走出皇宫时,宣称:“我向圣上指证萧望之犯有一项大罪,五项小过。”侍诏华龙,品行十分恶劣,也想参加周堪等人组成的派系,周堪等不肯容纳他。于是华龙也与郑朋等同流合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