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猴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猴 > 细说大汉大全集 > 第283章完结

第283章完结

军屯和民屯是曹魏屯田的两种类型。¨卡¨卡/小+说-徃· ′追_最?鑫`彰.节*曹魏时,凡是有民屯的郡或国,均设有典农中郎将,或设典农校尉,二者的地位相当于郡守,主管该郡国内民屯。凡是有民屯的县,同样均设典农都尉,相当于县令,主管该县民屯。由于郡国有大小轻重的区别,故典农中郎将与典农校尉及典农都尉的官俸、级别亦有高低的不同。典农都尉又称“屯田都尉”或“绥集都尉”。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都可简称“典农”,其下属官有司马、功曹、纲纪、上计吏等。在典农职权下管辖的屯田民,叫“屯田客”或“典农部民”,不同于郡县编户的封建依附民。他们不由郡县乡里组织管辖,而是由屯田官管理。民屯的最基本的单位叫“屯”。每屯设立司马一人,称为“屯司马”。屯田民不能自由迁徙,也不能向郡县管辖的编户转移,只能世代替官府屯垦田地,接受其严密的军事编制,过着农奴般的生活,地位十分低下。

按产量分成收租的方法称“分田之术”,具体办法是:屯田客用官府的牛耕种的要交纳收成的六成,耕种者得四成;自备耕牛的,收成官私平分。\卡_卡/暁~税/徃? ?首~发,实行屯田,使许多在外漂泊,无家可归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更重要的一点是,曹魏通过屯田获得了大量的粮食,为征战群雄统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没有屯田,就没有曹魏统一北方,雄踞三国之首的强盛局面。不过,屯田是建立在对农民的剥削和严格的束缚之上的。一旦农民成为屯田客,就得服从严格苛刻的军事管理,不许随意离开土地,成为国家佃农。因而,在实行屯田之初,便受到部分农民的反抗,屯田客经常逃亡,以摆脱官府的控制。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发生屯田客炅灵领导的起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太原又爆发了由商曜领导的大规模反抗斗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屯田客吕并自称将军,在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发动起义。这些起义使曹操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其部下袁涣对曹操说:“老百姓安土重迁,不能强迫他们改变;愿意参加屯田就吸收,不愿参加的也不要强迫。给他们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吧!”曹操接受了袁涣的建议,使屯田客与政府的矛盾缓和了许多。*看`书.屋` ?追¨嶵?欣.章^結~

耕地图 东汉

曹操在推行民屯的同时还推行军屯。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之势逐渐形成,曹操一时没有足够的实力再征讨南方,在与孙权对峙争夺淮南时,为解决军队长期驻守的军粮供养问题,开始实行军屯。仓慈、司马懿、邓艾在曹魏兴立军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淮南兴立军屯时,仓慈任绥集都尉,是出现得比较早的军屯官员。司马懿是在魏文帝时开始显现他的政治、军事才华的。他很重视军屯,曾经向曹操建议:“国内现在有二十多万人没有耕种,这不是好的治国方针,他们当中虽然有些是军人,也应且耕且守。”“且耕且守”,即指军屯。曹听从了他的提议开始实施军屯,并大见成效。魏明帝时,司马懿驻军于宛(今河南南阳),也命军队屯田。后来调至西线对抗诸葛亮,又在长安大兴屯田。关东因旱灾缺粮时,他调运长安的存粮,解决了京师洛阳缺粮的困难。在他的倡导下,各地纷纷扩大屯田面积,尤其是淮南、淮北地区军屯规模最大。为保证军屯的水利灌溉,这一地区开凿了淮阳、百尺等水渠,军屯土地连成一片,粮食连年丰收,储备相当充足。

邓艾是推行军屯的实干家。他曾任职襄城典农部民,后来任都尉学士,因为口吃不方便,改任稻田守丛草吏。司马懿很看重邓艾,命他主管屯田。邓艾亲自到淮南、淮北地区考察,指出这一地区虽然土地肥沃,水利灌溉却不足,要大规模屯田,首先应该开河修渠,引水浇灌。这样做不但可以发展屯田,而且有利于漕运,并写了《济河论》,阐述了他对兴办军屯的见解。他说:“过去打败黄巾军时,曹操依靠在许都屯田,安定了四方。现在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逐步形成,主要战场在淮南,若用兵,需要大批军粮,仅运粮的人就占士兵的一半,耗费过大。”邓艾提出在淮南、淮北军屯的具体措施,即:在淮北屯驻二万人,淮南屯驻三万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