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两兄弟一同送其到路旁,曹植称颂曹操的功德,出口成章,旁边的人都投来赞赏的目光,曹操自己也很高兴。_h.u?a′n¨x`i!a¢n¢g/j`i!.+c~o^m+而曹丕则怅然若有所失,济阴人吴质在他耳边说:“魏王将上路时,你装作很难过的样子就可以了。”到告别时,曹丕哭着下拜,曹操和部属们都很感动。因此,大家都认为曹植辞藻华丽而诚心不及曹丕。曹植做事坚持己见而任性,言行不加掩饰,而曹丕则施用权术,掩盖真情,自我矫饰,宫中的人和曹操部属大多为曹丕说好话。
曹丕为了与曹植争位,经常派人监视曹植及其亲信的举动,曹植府中的一些人也被他收买了,让他们到曹操那里去告密,使曹操知道了杨修为曹植作答词等事情,这样便引起了曹操对杨修和曹植的不满。与颇有心计的曹丕相比,曹植在争权夺势方面显得幼稚而毫无心机。他常常意气用事,任性而行,疯狂饮酒,曹操对此很生气,因而逐渐丧失了对他的好感。有一次曹操离邺城外出,曹植酒后在一个随从的鼓动下,违反禁令,私自打开司马门而出,在只允许王公行走的驰道上跑了一趟。曹操听说后大怒,立即把那个随从杀掉了,并发布命令斥责曹植,说:“最初我认为子建(曹植字)是诸子中最可成大事的,自从私出司马门后,我就不再如此看待他了。-白~马?书·院~ .嶵_辛?蟑¢劫~哽\新^筷`”还有一次,曹仁的军队被关羽给围困了,曹操打算派曹植带兵解救曹仁,岂料曹植酒后大醉,没有执行命令,曹操因此非常恼怒。
曹植疏阔的人生态度导致了他在争夺太子位时的失利;而曹丕却处处谨慎小心,利用各种机会取悦曹操。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终于被立为魏王太子。
(2) 曹魏代汉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洛阳城郊繁阳亭建起了一座高坛。文武大臣及周边部族的首领、使者数万人穿戴齐整,列队排开。在一片拥戴的欢呼声中,三十四岁的曹丕登上高坛,接受了皇帝的印绶,然后点燃高坛圣火,祭祀天地山川。至此,东汉王朝灭亡,魏国建立了。曹丕为魏文帝。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其兄曹昂在随曹操征伐张绣时战死,故曹丕乃嫡长。建安十六年(公元221年),曹丕任五官中郎将,第二年立为魏王太子,正式成为将来把握政权的人。-6?吆?看`书-枉? ¢庚^新·嶵~哙\魏王封大中大夫贾为太尉,御使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使大夫;设置了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诏令太监职位不能高于众署令级别,这个诏令还被刻在金册上,收藏在石室之中。
早在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谯县上空有黄龙出现,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 “这是什么吉兆?”单回答:“以后必有称王的人诞生在这里,不出五十年,还会有黄龙出现,这就是天人感应。”内黄殷记录下了这些话。曹操死后,曹丕嗣为魏王、丞相。这时,朝廷中拥戴曹丕取代东汉的呼声很高。曹丕心里也明白,取代汉朝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但东汉政权毕竟是正统王朝,曹丕要顺顺当当地称帝,必须得到大族名士的支持,满足大族名士在政治上获取特权的要求。于是,曹丕在称帝之前颁布了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尚书陈群提出来的,又称九品官人法。他认为,汉朝的官员任用方法,并没有把人才都选举出来,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规定:在州和郡设中正官,由政府选择德才兼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担任。依据所管辖地区的士人及其家世的不同情况,由各州、郡的中正官将之分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中正官把人才的品级情况向政府上报,吏部要根据中正所定品级来决定入仕者的职务。从表面上看,九品中正制是唯贤是举的用人原则的体现,但是,由于世家大族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政府往往让他们担任各级中正官,这样他们在定人才品级的时候,往往不是根据品行、能力的优劣,而主要依据家世门第的高低。于是世族士人便纷纷进入了官府权力机构,而寒门地主却被排斥在外。实质上,这一制度是曹魏政权对世家大族妥协的结果。从此,世族地主成为政权中的特权阶层,世家大族自然支持曹丕代汉称帝了。
十一月一日,曹丕尊汉献帝为山阳公,把河内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