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悲愤化诗
曹植的后期代表作就是《赠白马王彪》。·比?奇¢中\文.徃/ ^勉¨沸¢跃/黩,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五月,曹植与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去洛阳朝觐文帝曹丕。曹彰与曹植关系很好,在建安年间太子之争中,他明确地支持曹植。来到京师没多长时间,曹彰突然死去。这对曹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七月,返回封地时曹植想与曹彪一起走,却被迫不能同行,于是“愤而成篇”,写下一首多达八十句、四百字的五言长诗。
《赠白马王彪》一诗共七章,他在诗中写了回到封地时,翻山越岭,在成皋附近好不容易赶上了前行的曹彪,希望能与他同行,但是监国使者却无情地阻拦了他们。曹植悲愤交加,对那些离间骨肉的人痛恨至极,写道:“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馋巧令亲疏。”然而在专横的曹丕面前,曹植也没有任何办法,他只能哀叹:“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鸿*特¢晓.说\王· `追,蕞!薪/璋\结?”
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真实地暴露了尖锐的皇权斗争和残酷的虐杀,其思想非常深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充分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全诗层次清楚,叙事简洁,感情激愤且悲痛缠绵,让人很受感染,是建安诗歌的优秀代表作之一。曹植后期诗歌是悲愤哀伤的基调。然而,他前期的作品却是积极向上的,如在《白马篇》中写一位青年壮士,雄姿飒爽,武艺高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位青年应该是曹植自己的写照。
曹植灵敏聪明、才华横溢。他的诗数量众多,风格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被称为“建安之杰”。
曹植是一位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年轻时聪敏过人,曹操很是宠爱他,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后因其任性而为,生活不拘小节,饮酒纵行,再加上曹丕等人的挑拨,渐渐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失去了成为曹操继承人的机会。曹丕称帝后,进一步打击和迫害曹植。+齐!盛?晓`税~网! `更^薪~嶵-全¢曹植从此过着忍气吞声的痛苦生活,一直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1年)时死去,终年四十一岁。在这十余年中,他曾被迫三次迁徙封地,六易爵位,不准与亲戚往来,不得参与政事。
(3) 建安“七子”
建安时期,除了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的诗独具特色外,“建安七子”的诗也不乏优秀作品。这些诗人继承了汉代现实主义的精神,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传世佳作,开创了诗歌发展的新阶段。“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
在建安七子中王粲诗歌的造诣最高。王粲(公元177 ~ 217年)字仲宣,少聪慧、为大文学家蔡邕所器重。
王粲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做过三公,父亲王谦是何进的长史。何进觉得王谦是名门之后,而自己的出身比较低下,所以想和王谦联姻来提高自己的门第,但王谦很有骨气,不和外戚联姻,没有同意。父亲的骨气后来也遗传到了王粲身上。
汉献帝迁都到长安,王粲也跟随过去,在那里认识了蔡邕。蔡邕见到他后感到非常惊奇,很推崇他。当时蔡邕是公认的大学问家,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推崇,到他家来拜访的客人非常多,车马把街道都堵住了,家里坐满了客人。但是当他听说王粲来到门外求见的时候,急忙跑出去迎接,慌得把鞋子都穿反了。客人们都以为来了重要人物,结果王粲进来后,发现他还是个很年轻的少年,长得又矮小,在场的客人都非常吃惊。蔡邕解释说:“这是王畅的孙子,才华出众,我可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和文章以后都要送给他的。”
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司徒想辟用他,皇帝也下诏书征用他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战乱频繁,所以都没有就任。不久他跑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因为王粲貌不惊人,再加上年少体弱,又不注重仪表的修饰,所以不是很看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辟用王粲为丞相的助手,并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曹操在汉水边上设宴款待宾客,王粲举杯祝贺说:“袁绍从河北起兵,倚仗人多势众,有志于统一天下。他喜欢招揽贤才却不能好好使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