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猴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猴 > 马上朝廷(乾隆三部曲第二部 > 第3章完结

第3章完结

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召见并选拔一些读书人或中试后并未得到安置者为官,也是南巡的目的之一。¨3¢8+k+a·n+s\h·u′.*n!e\t-皇上曾以“海塘得失策”为题考试被召见者,乾隆晚期所重用的督抚孙士毅,就是第三次南巡时挑选出来的。而从南巡中六次祭祀明太祖陵、三次到山东祭祀先师庙、两次谒孔林、三次谒苏州文庙以及祭泰山、祀禹陵、谒禹庙、谒少昊陵、祭周公庙、祭祀孟子、临幸宋代名臣范仲淹的高义园等一系列崇文重道的活动中,皆可看出他的良苦用心。(9)

不过,南巡还有一个为今人忽视的目标,即它是精心组织的,沿着清初战争的路线,意在通过这种具有威胁性的方法,提醒南方汉人注意清人的强势武力。(10)南巡的筹备属于“旗人事务”,汉人一般不得参与。它完全按照围猎的规制来安排,行则不断举行各种军事活动,停则居住在营帐之中。不但皇帝把自己塑造为一个马上皇帝,还命令八旗将领不得乘轿,只能骑马。它一路展示“马上治天下”的“民族的宗室的满族至上主义”,用以对抗汉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鑫^捖·夲^鉮+颤? -勉¨肺·越*渎~以满族的意识形态,对抗儒家观念,把“内亚”的色彩注入帝国政治。(11)这才是清代南巡的战略目标,它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政治态度。(12)尽管他处处表现了对汉人文化精粹的迷恋和倾心(包括展示皇上个人的学术造诣和才华)。(13)

南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一直有着多种的看法,但本文想强调的,是在“回向三代”暨粮政方面的努力失败以后,希望通过南巡确定一个新的行动目标,(14)正如上谕所说:

朕省方观民,茂求上理。(15)

可惜的是,皇祖并不是那么好学的。不过,乾隆皇帝的这一目的虽未能实现,却顺势有意无意地把政治的重心作了重大的调整。

2.第一次南巡

乾隆六年七月,皇上奉皇太后至热河避暑山庄,八月至围场狩猎,首次举行“木兰秋狝”典礼,自此揭开了四处巡游的序幕。+l/a+n\l_a¨n^w\e¨n+x!u^e^.\c¨o~m¢乾隆八年秋,首次东巡谒陵。乾隆十一年九月,西巡五台礼佛。乾隆十三年三月,东巡曲阜祭孔,并祭少昊、周公,祭东岳泰山。乾隆十五年十月,巡行嵩洛、开封。乾隆十六年,开始南巡。

一般认为,南巡是从乾隆十四年开始筹备。实际上,早在乾隆九年,皇上即钦差亲信大臣讷亲查阅河南、江苏、安徽三省营伍,并验看河工、海塘,便道检查天津、河间赈务。六月,上谕:闻江南、浙江、河南数省预备公馆,供应过于华盛,而江、浙为尤甚,揣摩逢迎无所不至。甚至有言讷亲此行,乃朕将来南巡之意,是以圣祖向曾驻跸胜概,无不整饬,以待讷亲观览,此语更属荒唐。(16)乾隆十三年九月,上谕又说:从前尹继善同安宁在山东地方,商欲奏请南巡。后因南巡有旨暂停,遂尔中止。(17)

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内阁奉上谕:江南督抚等以绅耆士庶望幸心殷,合词奏请南巡,朕以钜典攸关,特命廷臣集议。今经大学士九卿等援据经史,且仰稽圣祖仁皇帝六巡江浙,谟烈光昭:

朕轸念民依,省方问俗,……江左地广人稠,素所廑念。其官方戎政、河务、海防,与凡闾阎疾苦。无非事者,第程途稍远,十余年未遑举行。

尝敬读圣祖实录,备载前后南巡,恭侍皇太后銮舆,群黎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交颂天家孝德,心甚慕焉。……既询谋佥同,应依议允从所请。

但因明年秋幸五台,经太原,历嵩洛赵魏,回銮已涉冬令,南巡之举当在辛未年春,正皇太后六旬万寿之年。并对南巡时间的确定,向导人员的派出,费用的开支,以及沿途的准备,一并给予指示:

向导人员,朕酌量先期简派前往。清跸所至,简约仪卫,一切出自内府,无烦有司供亿。至行营宿顿,不过偶一经临,既暂停亦不逾旬日。前岁山左过求华丽,多耗物力,朕甚弗取,曾经降旨申饬……

至名山古迹,南省尤多,亦只扫除清洁,足备临观而已,无事崇饰。倘有倾圯,随宜补葺,悉动用官项,且有吉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